別了,外企,別了,甲骨文

歡迎前往關注。

前幾天有個笑話很搞笑。

某個外行大V,評論說什麼,這年頭還研究甲骨文,難怪被裁員。

他以為Oracle(就是甲骨文公司),是當年烏龜殼上的那個甲骨文,可見很多大V,何等的無知。

你看我沒有點人家的名,知道為什麼?

就是因為當一個人變成大V的時候,其實他不是一個人,他背後往往都有一家新媒體公司。

說白了,他是某個團隊的代言人。

我一直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對於代言人,往往都留有情面。這不是刑不上大夫,而是一個人的錯誤,不應該讓他背後的整個團隊跟著背。

所以你看我歷史文章,尤其是大號裡的幾百篇,提到過很多人物,但都是暗示的筆法,不點名,一旦不得已寫出人家公司名,往往會隱去負面的內容。

這並不是因為都在一個圈子裡混,害怕得罪人,而是因為上述的這個原則。對於團隊代言人,你得顧及他的手下們的付出,與努力。

有很多人說甲骨文的大裁員和創始人埃裡森的言論有關。

埃裡森曾揚言要遏制我們,說什麼給我們培養了這麼工程師,還了得。

然後就把這個話題扯到中美之間的競爭上,說埃裡森是為了站隊,所以中國區裁員六成。

這種言論吧,我懶的評價,等你把文章看完了,你就懶的搭理了。

因為我今天要講的,並不是甲骨文,一家沒落的外企裁員,不值得我來寫文章。

我要講的,是整個外企圈子。

你注意我的原則,原則前面說過了,涉及到一些好朋友,位居高層的,我肯定不會拆臺,但對你們的手下們,那就實話實說吧。

外企這個詞,在我們這一代人耳朵裡,是很輝煌的,起碼曾經輝煌過。

第一次對外企有感覺是90年代末,那時候,我正要報考大學。

我媽就跟我說,計算機這個行業好啊,牛,忒牛。

為啥呢?

她受刺激了。

她在政府裡工作,那時候全球正好是互聯網熱,當然,隨後幾年很快第一次破滅。

但那時候不是,正當如日中天。

IBM就來我們這裡推銷成套的體系,有軟件,有硬件,有平臺,說白了就是辦公自動化。

今天想想很幼稚的,不就是弄個網站,招個打字員把政策和領導講話放上去唄。

但當時那就是高科技了,報價都是千萬起。那可是90年代的千萬,四合院能買上百套。

IBM就搞了一個小型的發佈會,一個boy,西裝革履,頭髮鋥亮,全程還先用英文講一遍,再用中文講一遍,也不管下面沒人聽的懂英文。

現場還有糕點和雞尾酒自助。

你想想,那個年代的政府,其實挺土,被唬的一愣一愣的,覺得洋人的玩意,真拉風。

我就是懷揣著對洋人的憧憬,讀的信電系,信電和計算機同屬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

所以那個年代外企是趾高氣揚的,現在回想起來,跟80年代的的哥,就是出租車司機泡空姐,是一個路子。

比如思科,一直到十幾年前,名頭都很響亮,華為都覺得思科出來的,高自己一頭。

尤其是應屆進思科的,那基本上都是TOP10名校的TOP10畢業生,當然,進微軟,甲骨文,這一系列公司的,都一樣。

比如那時候IBM,英特爾在TOP10的名校裡都有各種選秀計劃,什麼藍色培養計劃,什麼精英培養計劃。

招了這些TOP10學校的TOP10們去幹啥了呢?其實就是接電話。

我當年剛畢業的時候,認識一打這樣的,所以這些故事後來都成了笑話。

我曾經聊過一個人,南大的全系前五,研二的時候被英特爾選中去“接電話”,受不了每個月1600塊包吃包住的,甚為可笑的培養計劃,居然身為一個實習生,跳槽來了我第一家公司。

那都06年了,大家還覺得他離開英特爾是不智的,可想而知,這種外企優越感的洗腦之成功。

當然,後來我工作多年後,仍然參加過很多年英特爾的IDF大會,它們是個優秀的企業,身為一家已經小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場面話,我還是得這麼說。

IBM,英特爾,思科......,都是好企業哦,場面話我說過了,別噴我。

但是,好企業歸好企業,不代表這個市場裡不會湧現出更有競爭力的企業。

你注意我的措辭,我誰也沒得罪,我沒說誰不好,我只是說,好企業不等於競爭力就一直最好。

當然這個競爭不一定都來自中國,ARM,英偉達這些英美企業,一樣很優秀,一樣在和老牌的傳統外企搶市場。

但我們能看到的一個普遍的大趨勢是什麼?

是外企整體在急速的沒落。

諾基亞一度很牛B的,我都忘記哪一年了,他們CEO接受採訪說什麼自己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長率很多年。

別的我都忘了,增長率還記得。

後來呢?基本上就是吃政府補貼的存在,你注意,吃的是我們的政府補貼哦。

我們對外企有各種優惠政策和補貼,否則它們早被我們的民企們幹翻了一百遍,一百遍!

所以你今天去看外企,基本上,都是養老院式的存在。

比如那個被裁員6成的甲骨文北京研發中心,那基本上不如改名叫甲骨文北京養老中心。

我不是說加班才有激情,但他們不是加不加班的問題,而是上不上班的問題。

他們很多人都是申請在家辦公的,當然,我估計他們上班也沒啥事可做。

當然,這種事情很普遍的,在外企圈裡。

比如前幾年裁員的思科。

你想想它當年啥地位,華為啥地位?思科的員工當年號稱獅子,華為的號稱狼。獅子和狼,你應該聽的懂。

當然他們歷史上最優秀的總裁錢伯斯,我們就不說了。你去百度,評價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之一,他對應過去的就是華為的任正非。

這裡給錢伯斯說兩句好話吧。總體感覺人挺好,像個大銷售,每天時間都安排的很滿,似乎每隔15分鐘該幹嘛都在他秘書的計劃上。

隔一會兒就去問秘書自己這會兒該演啥。

你注意我用了演這個詞,其實很形象,他就是個大銷售,又唱又跳那種,很active。

注意咱們的規矩哦,對於老大隻說好話,那往下。

比如他們管上千號人的那種高管。

我曾經在大號的某篇文章裡聊過其中一人,當年在飯桌上的時候,我比人家小了二十歲。

他說了那麼一句話很有意思。

他說也不知道為啥,也沒誰逼自己,這輩子怎麼就搞的這麼忙,他當年50歲出頭。

吃完飯,他的司機還要連夜拉他去另一個城市,我估計他只能在車上打盹。

這種咱也不好評價,都是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再往下,比如管小几百號人的那種,這就算中層大頭目了。

這些通常都很敬業,比如女的吧,往往奔四了還沒生育的都大有人在,當然主要是沒辦法,位子也不是那麼好坐的。

中國人有句話,花花轎子,眾人抬,抬了這麼多轎子,咱總得撂兩句硬話,否則今天這文章連盤硬菜都不上,讀者們看著忒沒味兒了。

接下來,我就開罵了。

再往下,比如管幾十號人的那種研發小頭目,裡面充斥著江湖老油條。

動輒混個博士,靠學歷混,雙休日裝加班,隔三差五抄兩篇假論文,假裝自己有研究成果,平日裡就是玩大公司走流程的那套玩意。

正經事不見做,有點事就推卸,上班時間不工作,到了下班,定時發送郵件提問題,小心思,小動作,特別多。

這句話要解釋一下,外行可能看不懂。

有種人,他白天有事不來問,非要等到夜裡12點,讓郵箱定時發送一封郵件,把問題寫裡面,再把領導抄進去,顯得自己夜裡在加班。

其實這哥們,早睡了。

當然,週末也一個路數,就是定時郵件。

說白了,哪個混的上去的不是人精,你玩的這些,都是哥六歲玩剩下的。

其實我們說,這些人不幹活也就算了,如果下面的基層工程師們幹活那一家企業也還有救。

問題是,最糟糕的,就是基層。基本上都是打醬油的主。

要麼白天一整天在辦公室裡打電話,問的都自己家水電費為啥多交了三塊兩毛五,要麼就是在扯自己孩子上哪個幼稚園更好。

一整天,都見不著幹活,基本都這號的。這就算好的,好歹給你來上班了。更不靠譜的,就是甲骨文那種,人影兒都不見,還說申請在家辦公。

但凡有點出差,就是帶著全家周遊世界,其實就是蹭住宿,蹭差旅費。

你覺得吧,就這號的企業,在市場裡,能有競爭力?

論薪資,薪資沒有競爭力,徹底淪落為死工資,與市場完全脫節,幹多幹少一個樣,幹不與幹一個樣。

論能力,唯一能賣的就是一個外企的頭銜,靠我們的政府給福利,給補貼,給優惠政策,還有一個就是市場知名度。要出貨,全靠OEM。

在這種企業裡呆久了,出去根本沒人要。

所以很多人說混外企圈,其實本質上是因為離開這個圈根本沒法混。外面的世界沒人願意養個光吃不幹的。

一個行業裡的,誰都知道,你是幹啥的,你到底能幹啥。

大頭目們,被裁了,回頭還能去甲方國企裡混一混,說不定還能謀個非實權的領導,畢竟有往日的交情在,不看僧面,看以往的生意麵。

剩下的,還是找個街口擺攤賣滷鴨去吧......

因為,人已經徹底廢掉了。

當然,我知道有些外行的讀者們會跟我較勁,畢竟裁員,這種詞一聽就會讓很多人引起同情心。

但說實話,這些基層的員工們雖然薪水在我們行業裡不高,因為外企整體利潤不咋樣。

但是和其它行業比,還是不低的。

這些企業裁員通常都是N+7,N+6,就是你工作年限的月份再加6、7個月的薪水補給你。

你說你啥也沒幹,一打十幾年的醬油,一混十幾年的日子,回頭去賣滷鴨,還有人給你二十倍的月薪做路費,也就別不知足了。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當然我講了這麼多壞話,並不是這些員工不好,他們其實人都很好,也很優秀。

我自己也是名校出身,第一家企業也是純美資。

就像很多人問到的那個我提及過很多次的南大全系第五名,當年做RA時的小夥伴,後來怎樣了。

當年我們都面臨同樣的選擇,我師父回美國思科總部,給了我offer,面對國內四倍的薪水,以及工作籤和拿到綠卡的誘惑,我猶豫了一週,拒了。拒的理由當然不是情懷。

那哥們去了國內某家知名的外企,而我則以不到他7成的薪水,去了一家民企。

這個選擇在當時肯定是錯的,推遲三年看,都是錯的。

但後來,直到我經濟上可以退休了,我這哥們在那家外企裡,連組長都還沒混到。

很顯然,他是個人才,他們公司裡也有很多人才,如果你從起點來看。

但人,是需要環境的,再好的種子,沒有土壤,它也長不成參天大樹。

就像當年黃埔的同學,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了不同的選擇,後來有的風起雲湧,有的成了階下囚。

這不是人有啥不好,只是站錯了隊伍。

很多年後,我師父離開思科,回到國內,跟著某家民企幹,師徒倆再聊起這個話題,十分唏噓。

若是當年我聽了他的安排,這會兒多半是北卡三角園區裡一個還房貸的華裔碼農,說不定也會像他一樣一把年紀再回來重起爐灶。

人生就像坐電梯,其實大部分是環境導致的結局,而不是你自己。

電梯上去,你就上去,僅此而已。若是選錯了,跟著個下降的電梯,你在裡面翻跟頭也沒用。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

中國最有競爭力的地方,究竟是什麼?

提到,思科,IBM,北電,貝爾,朗訊,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甲骨文......,一個個我們那一代人耳熟能詳的名字,隨風逝去。

逝去就逝去吧,有人逝去,就有人崛起。

騰訊,阿里,華為,我們正在登上舞臺,就像有人,正在離開舞臺。

歡迎前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