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挖出一个罐子,却被3次否定,专家用5双手套收下,现成无价之宝


1979年春,河南临汝县阎村大队的小学老师李建安在集市上喝茶时,从一位60多岁的老汉哪里听到一个重要消息:在纸坊乡纸北村的苹果地里发现了一些红色的陶片。李建安是个考古爱好者,听到这个重大消息后他立刻回家拿上锄头赶往苹果地。图为:农村老人喝茶


中午时分,在老汉的帮助指点下李建安在一棵苹果树下挖出了一个残破的尖底彩色陶罐。这个陶罐不是一般人家用的,倒像是埋在地里很长时间了。李建安不甘心,继续挥舞锄头往苹果树地下挖去。图为:农村小学
挖了十多分钟后,李建安又接连挖出了红、青两种颜色的陶缸和尖底瓶13个,最后挖出的一个大陶缸精美无比。上面画着只鸟、一条鱼、一柄石斧,造型古朴自然,看上去很有年代感。李建安挖到这些罐子后,于当天下午将这些罐子用一条麻布口袋背回了家里。图为:苹果地

几天过后,李建安对这些罐子进行清理,当发现最大的陶缸里有人骨时,李建安的妻子认为非常晦气,于是对李建安一顿臭骂。李建安没有办法,只得将这些坛坛罐罐用手推车运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去。图为:尖底彩色陶罐
很快,这些罐子又遭到了同事们的嫌弃。李建安无法,又用手推车将这些罐子送去县文化馆上交。然而,李建安连续送了3次,先后来了三个专家都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价值,劝他拿去埋了。李建安认为,这些东西绝不简单,于是又将这罐子偷偷运回了家中。图为:农村的板车
李建安将这些罐子藏在家里一个杂物间,用稻草和麦秸掩盖。他用这种方式瞒过了家人。1980年春,家里要翻修房子,李建安知道这些罐子藏不住了。于是又用板车拉着这些罐子去县文化馆上交。这一次,文化馆馆长张益久用5双手套换下了这批罐子。图为:收藏的罐子

1980年10月28日,省里的专家到县文化馆视察。当专家看到那件大陶缸时,竟忍不住惊叫道“这是国宝!6000年前的国宝!”。据专家现场考证,这件陶缸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彩绘陶缸,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图为: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这个大缸高 47 厘米,口径 32.7 厘米,底径 19.5 厘米,缸身上画着一只白鹳,面对竖立的石斧。白鹳嘴上叼着一条大鱼,鱼眼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形成强烈的反差。最后,这个大缸因此被命名为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图为:陶缸图案
据专家分析,大鸟是黄帝部落的图腾,大鱼是炎帝部落的图腾,大鸟和大鱼争斗的图案,反映的是黄帝部落战胜了炎帝部落,组成了统一的炎黄部落,黄帝和炎帝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石斧则是炎黄部落的族徽标志。图为:炎黄联合

可见,这位首领曾经参与了炎黄之争的“阪泉之战”,最终战死疆场,死后尸骨安放在这件瓮棺之中。这件大缸被埋入地下长达6000多年,直到李建安将其挖出后,这才让它重现人间,展现在世人面前。图为:上古之战
1981年,这件陶缸被紧急送往河南省博物馆,随后又送到了国家博物馆。同年底,这件陶缸被定为一级文物、无价国宝珍藏。2002年,这件陶缸被第一批列为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属于国家无价之宝。图为: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