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业务要IPO了!欲集资70亿美元,今年砸6亿美元扩产

传闻已久的消息终于落实!刚刚,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英博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预披露文件公布,拟拆分其亚太业务进行IPO。


文件显示,这次拆分上市的为“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百威亚太),为百威英博集团(AB InBev Group)的一部分,按零售额计算是亚太地区最大啤酒公司。

百威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及总裁杨克

华尔街日报今天引述消息人士表示,该公司计划7月上市,估值目标为700亿美元,此次融资可能募集70亿美元,因此有可能成为近年来香港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百威英博在亚太地区拥有超过50个啤酒品牌,主要市场为中国、澳洲、韩国、印度及越南。根据独立市场研究公司GlobalData的数据,2018年,百威亚太在中国以啤酒销售额计排名第一,并以啤酒销售额及啤酒销量计在快速增长的高端及超高端类别合计排名第一。

百威亚太旗下销售的品牌包括百威、时代、科罗娜等全球品牌,福佳及贝克等跨国品牌,以及包括中国哈尔滨啤酒在内的地区品牌。此外,该公司还在亚太地区销售一系列精酿啤酒品牌,比如鹅岛、拳击猫和Hand & Malt等。


连续两年收入盈利增长


我们来看下关键财务数据。

近两年,百威亚太收入及盈利能力实现持续增长。


文件指出,2017年和2018年,该公司收入分别为77.9亿美元和84.59亿美元,自然增长6.1%;每百升收入有机增长3.9%,主要受产品组合逐渐转向高端品种推动;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分别为24.79亿美元及27.92亿美元,自然增长12%;纯利分别为10.77亿美元及14.09亿美元。

谈到经营模式时,该公司表示,其根据市场成熟度模型,在亚太区不同市场,针对不同消费者偏好及啤酒市场趋势制定产品组合及营销途径战略。


为此,该公司提供不同类别的啤酒产品,包括经典、易饮、风味啤酒、小麦啤酒和艾尔啤酒。小食代留意到,该公司又提到,要将在中国开发的“高端公司”模式复制至所有主要市场及日本。高端公司是由全球、专业及精酿啤酒品牌组合组成的业务单位。

亚太地区西部分部,包括中国,含由该集团拥有全部及大部分股权的酿酒厂,亚太地区西部分部亦包括印度的合约酿酒厂。


小食代注意到,据文件披露,2017年至2018年,该公司在中国的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增长超过20%。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百威啤酒市场,而科罗娜在中国过去四年的收益增长约25倍,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是所有AB InBev Group地区的最大科罗娜出口市场。

目前,百威亚太在中国拥有30间酿酒厂,其中数家酿酒厂生产高端及超高端品牌。以年产能计,其佛山酿酒厂是全球最大的百威啤酒酿酒厂。


2017年及2018年,百威亚太进行了一系列收购。2017年,该公司在中国收购了拳击猫啤酒屋,澳洲精酿啤酒厂4 Pines及Pirate Life。2018年,又收购了位于澳洲的网上零售商Booze Bud及韩国精酿啤酒厂The Hand &Malt Brewing Co.。

此外,该公司此前投资了一家联营公司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文件显示,截至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该公司于联营公司投资的业绩分别为800万美元及1700万美元。


今年,百威亚太仍然将有大笔投资。

百威亚太在文件中表示,已制订2019年资本开支预算约6.3亿美元,主要涉及扩大亚太地区的产能及增加可回收包装物料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项目包括提升我们在所有国家的现有酿酒厂的产能、扩大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新建项目,以及提高主要品牌的生产能力。


该公司表示,未来将通过“四大商业策略”推动最重要的增长,包括规模性高端化、核心品类差异化、发展关联非啤酒类饮品、市场扩张。


在华高端及超高端占比46.6%


在拆分百威亚太业务冲刺IPO后,一系列新的重大人事任命也浮出水面。


文件显示,Jan Craps(杨克),41岁,于2019年5月9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 官。他现任百威集团亚太区(涵盖本公司于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 东亚、南亚、东南亚、澳洲及新西兰的业务)行政总裁兼总裁,自2019年1月起担任该职位。他自2019年1月起亦为Carlton & United Breweries的执行主席。


王仁荣,52岁,于2019年4月10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并于2019年5月9日获委任为本集团总法律顾问及联席公司秘书。


今天公布的文件还引述独立市场研究公司GlobalData的报告称,截至2018年,按消费量及价值计算,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啤酒消费市场,也是全球啤酒消费量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2018年,亚太占全球啤酒消费量的37%,且预期2018年至2023年将贡献全球啤酒消费量增幅的47%。


再来看中国部分,GlobalData数据估计,2018年中国总啤酒市场消费量为488亿升(包括大量小型区域性啤酒酿造商还未报告消费量的估计数值)。中国占全球啤酒消费量的25%。按消费量和价值计算,中国也是最大啤酒市场,2018年分别占消费量及价值约66%和41%。

百威亚太在文件指出,经历此前5年的消费量持续下降后,中国啤酒市场预计从2018年至2023年恢复增长。而高端和超高端类别一直是市场增长重点,超过整体啤酒市场增长。


2018年,中国超高端啤酒的价格接近实惠啤酒价格的11.6倍,高于印度和澳洲的6.1倍及1.6倍。此外,中国啤酒高端及超高端类别消费量占比从2013年的10.9%上升到2018年的16.4%。


百威亚太还在文件披露了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格局。其指出,中国啤酒市场已从高度分散化过渡到相对整合,前五大酿酒商(华润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及嘉士伯)占2018年啤酒市场总量的70.4%。

按照消费量计算,2018年华润雪花啤酒为市场领导者;而根据价值基准,百威英博则为市场领导者。


按照零售销售额的市场份额计算,百威英博的投资组合中有两个前五大品牌,其中百威是最大的品牌,哈尔滨是第四大品牌。

根据GlobalDate资料,按2018年消费量计算,百威英博在高端及超高端类别的合并市场份额为46.6%。自2013年以来,百威、时代、科罗娜及福佳等标志性品牌的组合取得超过6%的市场份额增长。


一季度在华超高端双位数增长


事实上,日前百威英博刚披露了今年一季度业绩。在稍后举行的分析师会议上,公司高层也详细介绍了一季度在中国市场的最新情况。


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一季度百威英博收入为125.89亿美元,同比去年一季度降低3.86%,有机增长5.9%;归属于公司股东利润同比上升74.4%至25.16亿美元。


百威英博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关键市场的良好表现对收入做出了贡献。“在中国,我们持续推动高端化战略,这得以打造健康的品牌组合并带来了稳健的财务表现。”百威英博集团首席执行官薄睿拓(Carlos Brito)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季度业绩分析师会议上说。

百威英博公告显示,中国营收同比增长7.8%。其中,每百公升收入推动了9%的增长,但销量下滑了1.1%。


而至于销量下滑的原因,公司方面解释称是因为中国新年日期提前,导致部分销量计入了2018年第四季度。“持续打造健康品牌组合与高端化战略令每百升营收的表现强劲。”


分品牌来看,百威英博在中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方面,受中国新年活动的成功举办及全球宣传项目“Be A King”上线的推动,百威啤酒取得了持续良好的表现,实现了中个位数的销量增长。 其它超高端品牌组合则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其中科罗娜、范佳乐、福佳则被形容为“表现尤为强劲”。

除了上述的全球品牌和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年轻化也成为了百威英博在华业务的重点工作。


小食代还留意到,百威英博业绩公告还表示,其中国电商业务也取得了销量的两位数增长。“目前百威英博在20个国家建立了自有电商平台,我们还将在原有市场深入发展并开拓新市场。”薄睿拓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提到。


亚洲业务IPO将成为并购前奏?


昨天,彭博社发表文章认为,百威英博亚洲IPO计划可能成为收购的“前奏”(prelude),此举将有助于英博降低其债务,并通过寻求收购机会推动在该地区缓慢增长的业务。


小食代留意到,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季度业绩分析师会议上,薄睿拓回应了分析师提出的百威英博为何将“冠军产品”作为IPO的基础。他表示,“冠军产品”并不等同于市占率最快的产品,而能为亚太地区打造一个平台才是推动IPO的价值所在。

他解释,“冠军产品”并不是用市场份额或诸如此类的数据来衡量的,而在于公司在产品发展经验过程中累积的想法。“这些想法汇聚后便成了百威英博的平台,然后将这些想法复制到亚太地区这样的新兴增长市场,”薄睿拓说道,“这才是主要的,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的是‘平台(platform)’这个词。”


此外,薄睿拓还分享了百威英博对于并购回来的业务的看法。

百威英博首席执行官薄睿拓(Carlos Brito)

此外,薄睿拓还提到,公司99%的人每天都专注于有机业务,并购只是不时发生的事情。“一般说来,我们希望对并购回来的业务持有控制权。这样一来,我们就得以保证对优先事项、全球品牌及公司策略的的执行,这才是关键因素。但不代表每一次并购都是如此。”


他同时强调,由于亚太业务只是少数股份上市,因此“当然会保留控制权”。


链接:百威亚太主要业务发展历程

1888年,Foster's Group于澳洲墨尔本创立。

1900年,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哈尔滨啤酒于中国哈尔滨创立。

1907年,Carlton & United Breweries创立。

1952年,Oriental Brewery最初成立于韩国。

1984年,进入中国:Interbrew开始向位于中国广州的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

1995年,Anheuser-Busch于中国武汉成立百威啤酒。

1998年,进入韩国:Interbrew与韩国斗山集团订立合资企业经营Oriental Brewery。

2003年,进入印度:SAB与印度Shaw Wallace Breweries订立合资企业。

2004年,Interbrew及Ambev完成合并交易,成立InBev。

Anheuser-Busch收购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

2006年,进入越南:SAB以其与Vinamilk的合资企业首次进入越南。

2008年,InBev与在中国主要中心为东北部的Anheuser-Busch合并,与主要中心为东南地区的InBev互补并成立百威集团。

2011年,进入澳洲:SAB收购澳洲领先啤酒商Foster's Group及Foster's Group附属公司Carlton & United Breweries。

2014年,百威集团购回Oriental Brewery的100%股权,其先前于2009年将之出售。

2016年,百威集团完成其与SAB的业务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