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领略人性最丑恶的那一面

《驴得水》,也是属于那种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道的一部片子。最开始的时候,听到这部片的片名就联想到那些烂片,那些低俗趣味的喜剧片。接触过后,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喜剧片,可以说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不同于喜剧的是它的表现手法,类似于黑色幽默。

“驴得水”名字的由来是来源于那头在学校门口拉水的驴。学校把这头驴子写入教师编制来吃空饷,这也是整片的基本内容概述。刚看到这,每个人都会不由得笑了笑,这么荒唐的想法也只有在荧幕上才能见到了吧,不过没有这头驴这篇故事也不能如此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它很聪明,知道在特派员来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一旦出声就会成为众人的盘中餐,不过讽刺的是,即使它再聪明再听话,也改变不了他的命运,改变不了成为盘中餐的事实。其实在我看来,在这所学校所发生的事情就好像当今的社会,每个人都在顺从,因为生活让他不得不低头。尽管这样,也还是会被命中所注定的东西所主导,但是你假如在那一秒没有顺从,你就连顺从的资格都没有。

片中的张一曼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首“我要你”与本身的故事十分不符却又感觉没有一点的违和感。张一曼这个角色真的是裴魁山老师口中的低俗女人么?虽然她的私生活混乱甚至对自身的不尊重让人反感,但是在我的眼中,张一曼是单纯的,她其实对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和向往。而张一曼本身的气质就是那种小资,理应当出现在咖啡馆的人却在一个落后贫困的小学校里当个老师。她这样子的知识分子却被这样的社会给一步一步蚕食掉自己的本性。

在裴魁山追求张一曼失败之后,因为身处文革这样的特殊时期,张一曼被深深的伤害了。她自始至终还不清楚为什么她与裴魁山两个人矛盾可以让对方变化得如此之恐怖,以至于她被人抹黑让所有人都排斥她。直到她头发被剪掉的那一刻,张一曼终于崩溃了,那个画面让人感到悲哀,沉重且压抑。

而铜匠,在一次修课铃的时候被阴差阳错的叫上台当了一回英语老师,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穿着中山装梳着油头出现在众人前。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如此自信的跟人对话,不过当特派员真的到来时,这一切的自信有力都仿佛变得那么虚。

而在铜匠第二次当老师,就是美国教育家来访学校的那一次。他穿上了皮草,此刻的他真正的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吕老师,他开始学会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就连特派员他都没有看在眼里,其实他一点都不傻,他很会利用这次机会,顺理成章的做了一回上等人。但是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众人敬仰的上等人,所有人对他的好意都是在特派员面前扮出来的。教育家和特派员走后,他还是那个铜匠,只是此刻的他比从前那张如白纸一般的铜匠更加的不堪。的确,很多人一旦做到了高处就不想下来,不是不愿意下来,是不愿意离开那个梦寐以求的幻想当中。

裴魁山和铁男我不想做过多的评价,一个是心胸极为狭隘的人,可以因为追求失败而去失声大骂去诋毁一个女子的男性。另一个则是与本身名字一点都不符的铁男,在剧中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刚正不阿正义凛然的感觉。直到有人拿着枪抵着他的头的时候他也只能像只卑微到尘埃的哈巴狗跪在特派员面前。没错,这样的人的确可以在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中活下去,因为底层的人在过去甚至是如今尊严好像都没有这么重要。

校长是那种中规中矩,他包容着所有人,这是每部片子都必备的一个角色。他是一名真正的教育家,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但是他却不会抱怨任何人,唯独会对他的女儿发脾气。校长这样的人物性格适应于各个年代,因为他既不暴戾也没有那些文艺青年的多愁善感,中性人物派定义注定了他这一生成不了大事。

《驴得水》整片中,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佳佳。她从始至终保持着率真单纯,她总是能将自己置身事外,不是因为她怕事,而是因为她对于这些不关她的事情在她的内心中丝毫没有波澜。能够做自己,不被这些外事所干扰,就能活下去。

其实整部片来看,充斥着荒诞,但又离不开现实。这是一部很好的内涵片却不是一部好的喜剧片。其实不论在哪个年代,哪个社会,每个人都不会恶得这么彻底,心存善念是每个人对于自身最基本的要求。《驴得水》起码在它的结尾处是不会让人觉得压抑的,虽然这样的结局牺牲了很多人,也在讽刺很多人,但是它对于我们这些观影人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