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昆都仑区”概况

昆都仑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简称昆区,成立于1956年,位于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位于阴山脚下,黄河北岸,昆都仑河畔,昆都仑区因河得名(昆都仑蒙语意为“横”),是包头市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市区西部西南接九原区,东临青山区。区域总面积30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72平方公里。[1]

2012年常住人口76.79万,由蒙古、汉、回、满、达斡尔等有45个民族构成,少数民族人口43657人,其中蒙古族24600人。辖区设有2个镇、13个街道、24个行政村、72个社区。共有基层党组织660个,其中党委51个,党总支66个,党支部543个,现有党员16139人。昆都仑区内设有2个镇,13个街道办事处,291个居委会。[1]

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3]

2018年12月18日,民政部公布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验收结果:昆都仑区实验区圆满完成各项实验任务,结项验收结果为“合格”。

位置

昆都仑区位于阴山脚下,黄河北岸,东经109°50′,北纬40°34′。大青山、乌拉山之间的昆都仑河流经境内,注入黄河,昆都仑区因河得名,是包头市的中心城区和自治区最大的企业包钢(集团)公司所在区,位于呼包银经济带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土地总面积30159.04公顷。

地形

昆都仑区地处大青山、乌拉山山前平原,昆都仑河下游的冲击扇。地势平缓,由北向南微微倾斜,系断层地带。海拔1067.2米,平均气压为895.4毫巴。

土壤

土壤呈粘质砂土及砂砾,为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在300米以上。

气候

昆都仑区地处中纬度,为温带季风半干燥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和短促,降水较少,集中于夏秋。气温、湿度变化大蒸发量盛。春季3~5月多风沙,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最大风速为8.8米/秒。从11月入冬,次年3月返春,无霜期为158天左右,冻层最深达175厘米。年平均气温为6.5℃,12月底至1月初气温最低,平均为0.735℃,绝对最低所温可达-31.4℃,最热在6月底至7月初,最高温度34.7℃,绝对最高温度达38.4℃。年平均降水量为300~350毫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以7、8月为最多,约占年降水量的54%,近年来经常出现暴雨,丰水年降水多达678.4毫米,枯水年仅131.5毫米,1958年曾有过洪水灾害,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泥石流。一年四季多为晴朗干燥天气,相对日照天数在70%以上,全年日照总时数可达3000~3150小时,平均日照时数8~9小时。

水文

昆都仑河古名石门水,为时令河。发源于固阳县的春坤山,流经固阳,从两山石门(古称石门障)穿行而过,入昆都仑区,全长115公里。昆都仑水库,坐落在距沟口10余里处的石门,建于1959年11月。水库两面环山,石坝栏横跨于两山之间,拦截于昆都仑河,是包头市最大的水库。黄河是昆都仓区的过境河流,河面最宽458米,水深1.4~9.3米,平均流速为1.4米/秒,最大流速为3.13米/秒。平均流量为82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5500立方米/秒。8~9月份为黄河高水位期,最高水位1007米,最低水位1001米。河水含砂量大,河道冲刷幅度在3~7公里之间摆动,唯昆都仑区昭君坟段为石质河床,河道稳定。黄河于每年11月20日左右封河,次年3月份开河解冻,冰层厚度为0.5~1.17米。

植被

昆都仑区

昆都仑区自然植被类型原为本氏针茅草原,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本类植被已不多见。在城区边缘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以苔藓矮草草甸、黄草盐化草甸、马蔺盐化草甸等隐性植被为主。

水资源

昆都仑区有丰富的水资源,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昆都仑河自北向南穿过昆都仑区,是整个包头市有持续供水能力的两个水库之一。

旅游景点

石门风景区

石门风景区-国家AAA级景区,原名昆都仑水库风景区,位于阴山山脉大青山与乌拉山相接的峡谷中。因流经景区的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而得名,“石门水”因沟口两山对峙如门而得名。

梅力更自然生态风景区

-梅力更(蒙语“聪慧”意)自然生态风景区依偎在阴山山脉乌拉山南麓,包头西30公里(九路车终点站),南眺九曲黄河,西接巴彦淖尔盟。是以众多的巨型球状的花岗岩高山、瀑布和植物景观为主的自然风景区。景区内有梅力更沟、石包克图沟、西沟等奇峻峡谷,山体雄伟奇特、深幽险峭,主峰大桦背海拔2324米。景区保护面积56.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