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校园霸凌更可怕的,是大人的“恨铁不成钢”

近日,一起2014年的刑事案件再次引起网友们的关注。

5年前,15岁的少年陈浩寒,遭遇同校学生连续12小时的霸凌。他在被十几个人包围时,向对方“带头人”挥出一刀后负伤逃跑。

结果对方伤重不治,陈浩寒重伤二级,一度被下达病危通知。最终,当地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其八年有期徒刑。

5年来,陈浩寒的父母一直在为儿子奔波,夫妻二人学习了大量法律知识,想为儿子讨得公道。陈浩寒的母亲李惠在接受采访时称:

重判被欺的孩子就是鼓励施暴。




01

前不久,大家一直在讨论一个热搜视频——#王晶晶遭遇校园霸凌#

视频的内容很简单,一个普通女孩,从16岁开始,一直遭受同学的霸凌。10年后的现在,她把带头对她进行网络暴力的人,告上了法庭。

被霸凌的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班里同学不小心把王晶晶的杯子打碎,同桌开玩笑说“这个杯子要三百万”

谁也没想到这件事会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人在网上开了个头,很多人开始跟风,进而到了群起而攻之的地步。在校两年多时间里,她被不间断地辱骂,被诽谤卖淫,校友在贴吧煽动她去死。

最后她连高考都没参加,上了一个专科。而原本的她,成绩是理科前五名。

02

在全球范围内,霸凌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根据台湾一项针对4,347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有10.7%的学生被霸凌,10.9%的学生霸凌过别人。

也就是说,在人群中,有1/10的概率会出现像王晶晶这样的受害者。

孩子在受到霸凌时,最令家长们担忧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创伤,还有心灵上难以愈合的伤害。一项针对澳大利亚学生的研究显示,霸凌受害者更容易产生高焦虑情绪、社交障碍以及抑郁。

而童年时遭受的霸凌,其影响可能会从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一直持续到中年。

由于被霸凌带来的不安全感,使得受害者在学校很难集中注意力。部分受害者会因为感到不安全,而旷课甚至辍学,影响学习成就。

此外,有一部分受害者会成为日后暴力的犯罪者。

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起枪击案的罪犯曾遭受过校园霸凌。

对实施霸凌的人,同样具有负面影响。

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酒精、物质滥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如成家后对配偶和子女进行家暴。

03

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出现下面这些迹象,家长应当警惕是否在校受到过霸凌,比如:

衣服丢失、被撕坏,身上无法解释的淤伤

,对上学恐惧、焦虑、情绪化、退缩行为,成绩一落千丈,没有朋友,食欲下降,睡眠容易惊醒......

在孩子遭受霸凌行为后,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家长越是打听霸凌行为,孩子越是退缩;家长越想把话题向前推进,孩子则越会逃避话题甚至保持沉默。

很多遭受霸凌的孩子表示,害怕家长把事情闹大,更怕自己受到霸凌的事情被更多人知道,这会加重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羞耻感。

当孩子讲述霸凌事件的时候,如何很好地倾听和做出有帮助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述说,往往第一反应是“恨铁不成钢”,大声的质问孩子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告诉老师。

这样的行为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有限,依靠自己很难找到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是需要父母能够进行指导,并且需要进行练习的。

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提要求”,而是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法。

◆保持冷静

无论发生了什么情况,作为一个能够帮助他们的成年人,你都应该很好地倾听并做出回应。切勿向孩子发火,要让孩子知道,在你的心中,他是放在第一位的。

◆对孩子共情,给予情感上的安慰

对孩子表达共情是很有帮助的。有时只是简单地说:“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委屈?”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向孩子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他们所描述的事情并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而你们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的,要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出口。

◆鼓励解决问题

当孩子可以开始讲述霸凌,就意味着问题解决的过程已经开始了。不论哪种情况,成人要做的都是继续支持孩子,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且继续向他们保证,会和他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让孩子们在问题和解决方式上能够有控制感对孩子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成人也可以对他们给予鼓励,比如:“你不用独自面对这些,让我们来一起找到解决方法。”

◆在平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比霸凌行为更伤害孩子的是,父母无所谓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到经常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尝试每天问他这样三个问题:

“你今天心情怎么样?”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让良性的沟通深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孩子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他们需要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作为家长,尽早培养孩子处理冲突的能力,让他学会如何和睦地解决矛盾,让他对外界和他人感到自信和友好。

▼还没看够?「兰海小课堂」限时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