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日子,我重温了《中国合伙人》

俞敏洪和李国庆都彻底油腻了,一个说“女人堕落祸害中国”,一个为刘强东辩护说“出轨没伤害”。在他们身上,已经找不到丝毫“青年”的影子。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比傲慢的老男人更惹人讨厌的话,那就是这些人还掌握着话语权。

尽管如此,以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为故事原型(剧本初稿是徐小平受陈可辛之邀写的),加入其它许多创业大佬往事段子的《中国合伙人》,却依然值得在这第100个“五四”重温一遍。

《中国合伙人》剧照

私以为这部电影仅就格局而言,堪称中国青春片之最。而我们今天的青年,不缺情爱、不缺伤痕、不缺动动嘴巴指点江山的胆量,但放眼世界的格局和落地生根的执行力,还真是普遍短缺。因此择今朝重温,与“当代青年”一并论之。

创业者之痛

这几年,全民创业的热潮冷了下来,热血的创业青年们,变成了冷血的只看现金流的生意人。这其实是对的。为什么我说《中国合伙人》虽然是一部偏浪漫的青春片,但依然在商业部分可圈可点,就是因为他从很多个角度,点出了“创业”这件事的风险。

创业是走下自己的传送带——仅这一行为,就能让绝大多数青年人胆战心惊。顺利念书、顺利工作、顺利结婚生子老死泯然,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在类似的传送带上被推着走。而创业者,是敢于(或被迫)跳下传送带的人,比如《中国合伙人》里成冬青和孟晓骏,他们半是勇敢半是被迫地走上了创业之路;而我之所以觉得王阳更难能可贵,就因为他是自己选择跳下传送带,跟兄弟一起创业的。

《中国合伙人》剧照

而之后遭遇的前期成本难关、核心员工流失、上市岔路,都是正牌创业者早晚会经历的痛苦。哪怕在电影中只是轻描淡写,但像本败家子这种多次创业者看来,还是彻骨的疼痛与寒冷。即便最后保守的成冬青,终于同意上市,但他和孟晓骏的矛盾其实并未妥协。而这,也是创业途中最常见也最令人痛心的关卡:合伙人矛盾。

在现实中,新东方完成上市之后。王阳和孟晓骏的原型:王强和徐小平,就离开了新东方和俞敏洪(成冬青的原型)。电影终究浪漫而戏剧化,希望青年朋友能从细节中看出现实的残酷,这很有意义。

格局出海

而《中国合伙人》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在创业领域。这部电影的突破,在于国产的青春题材,终于涉足了情爱、校园之外那片名利纷飞的战场,但同时又没落入偶像剧幼稚恶心的窠臼。我们能从电影中看到平凡人的起落与成败、高尚与卑劣,然后一路将舞台铺设到了世界级的高度

《中国合伙人》剧照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强国,文化也一样强势。欧洲意法只能偏安一隅,根本做不到反攻输出;东南亚文化则在崛起之中,想要成为主流还需时日。但我们的文化应当野心勃勃,电影为梦想插上了翅膀,同时又是创业敲钟这么直白的主题——由此直接出海,杀入西方世界的核心华尔街,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昂扬的地方。

孟晓骏早年出国受挫,回国攫取资本后再次踏上美利坚,仍然不被尊重。他作为同时代最优秀的中国人的缩影,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崛起之路的坎坷

这也是我在青年节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之一:青年的成长发展,说穿了必须依靠时运,必须同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再结合超人般的努力、智慧和运气,才有可能傲视同辈。在《中国合伙人》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主观的努力,也一样见证了背后客观势力的日益强大。

青年终老去

关闭影片,打开新闻,我们又将回到本文开头时那个悖论:这帮曾经热血的青年,如今全都变成了油腻腥膻的老人。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当年的热血作为毫无意义?或者说,《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也只是打打鸡血骗骗人的无稽之作。

我想说,不是的

俞敏洪他们,曾经是时代的扬帆者,后来成了掌舵人,再后来成了乘客,如此而已。所以老家伙们看起来会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这很正常,时代是残酷的海浪——撑起了一批人之后,一定会将他们打下。而这时候,新的青年前赴后继,这才是这个社会最热血的地方。

所以他们当年没有错,《中国合伙人》也仍然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至少它并没有避讳一些事实:没有人生来完美、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每一个青年,最终都会老去;但每一代青年都会有人选择奋斗、亢龙无悔,这便足矣。老男人败家子与你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