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首航,当时的青年人拼了命

今年,2019年

五四运动100周年

今天,2019年4月28日

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

光华轮首航58周年

这是两段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

一直在同向同行

一直在上演着感人的青年故事

你准备好倾听了吗?

眼前这位老人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在别人眼中,这只是一位精神矍铄、身姿挺拔的平凡老人。

他们不知道,这位老人,他亲身经历过新中国航运的恢复、重建,远洋船队的筹建,远洋航线的开辟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各个发展过程。

在他还未过而立之年,就已经做了几件了不起的大事,为新中国远洋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就是远洋老前辈—卓东明。

1958年8月,交通部在广州成立远洋运输局驻广州办事处。办事处初建时除主任、副主任外,只设六个科室,上下老少只有27人。在这段艰苦创业的岁月中,时年28岁的卓东明是其中一员,担任业务资料科科长兼办事处的党支部书记。

办事处成立后,为做好接侨工作,促进我国远洋运输事业开辟,国家用26万英镑购进了一艘名为“斯拉贝”的二手客货船。这就是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光华轮。

“这艘船是1930年1月由英国建造的一艘著名邮轮,我们买下时,已经有30年船龄准备拆解了。为了接侨,国家又不宽裕,必须花小钱办大事。”

船买回来之后,卓东明作为轮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负责这艘船的整修和开航工作。

1964年,卓东明,庄敬民,陈宏泽,虞益春在光华轮上

为了保证光华轮安全开航,他与船长陈宏泽、轮机长徐修义、戴金根想尽一切办法,对船舶设备逐一进行检修。160多米长的船身,从船艏到船艉,卓东明不知道走了多少遍,每一样设备,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熟记于心。

卓东明

在光华轮投入营运10年后,光华轮在航行期间发现船上的一个变流马达找不到,打电话回公司询问,卓东明立即准确告诉船舶备件的位置。

经过10个月的紧张修理,“光华轮”终于重获新生。1961年4月28日,黄埔港万人空巷,彩旗飘飘,伴随一声划开天际的汽笛,“光华轮”顺利首航,从此新中国的远洋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光华轮首航离港时,各界人士欢送的场面

“一定要争一口气”

1960年7月,光华轮还是当时的“斯拉贝”号,停放在康斯坦萨。

一位青年,带着使命,领着21名船员,乘飞机取道莫斯科到康斯坦萨接船。

登上船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切让这个青年大吃一惊:锚链磨损、风斗锈穿、舱室漏水、设备不灵、曲轴裂纹,破得不能再破。

接船的船员们感到疑惑,为什么国家要花这么多钱,买这么一艘旧船。

这位青年耐心鼓励船员:“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远洋船,净受气;现在有了自己的船,一定要争口气。”

他和船员们一起努力,边开航边修理,将这艘船开回了祖国。

他就是光华轮首任船长陈宏泽。

陈宏泽

那年他39岁,正值栋梁之年,浑身赤诚肝胆,一腔热血为“光华”。

“精打细算,花小钱修好船”

船开回国内后到香港修理。

在香港近两个月的修船过程中,陈宏泽带领船员们处处精打细算,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节省开支。

船上12只已经30年的木质救生艇,实在不能修理,换新的费用又很大。

陈宏泽带领几名船员跑遍了香港所有的拆船厂,终于寻找到合适的二手铁壳艇,把救生艇都更换了,只花了买新艇十分之一的钱。

当时一个船用蒸汽锅费用不小,陈宏泽带着船员到拆船厂东找西找,结果找到四个蒸汽锅,按照废铁价格几百块就买回来了。

为了管好光华轮,陈宏泽参照海运局、中波公司、中捷公司的资料,结合实际,草拟制定了中国远洋事业历史上第一套船舶管理规章制度。

↑陈宏泽

←制定航线

这些规章制度,对我国远洋船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许多原则精神至今还适用。

“忠于祖国,人在船在,

接回难侨,完成首航”

光华轮修船后就前往印尼接侨。

当时接侨风险大、困难多,陈宏泽一行出发前都庄严宣誓:忠于祖国,人在船在,接回难侨,完成首航。

1961年5月2日夜,光华轮进入爪哇海时遇上大风浪,船体剧烈颠簸。陈宏泽胃病发作,脸色苍白,头上大颗汗珠滚滚落下,但他不吭一声,咬牙坚持指挥。此刻,他已两天两夜未下驾驶台了。值班二副劝他下去休息,被他婉言谢绝。他深知肩上的担子,不忘出发前的誓言。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关怀下,光华轮首航成功,胜利接侨归来,陈宏泽和他带领的船员们第一次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国际海域。

六十年前的夏天

一个穿着单薄衣衫的青年

拿着一份船舶开航批文

从广东乘火车北上

到北京、到东北申请船用燃油

出发前,他以为这是一次普通的出差

大概几天就可以办完回程

可谁知这一程

从炎热的夏天持续到寒冷的冬天

想在东北买件棉衣御寒

却没有布票…..

故事发生在1960年的夏末秋初

南方的广东仍然是炎热的日子

故事的主角是当时30岁的张俊年

张俊年

蹬着三轮车运输船舶物资

筹备光华轮首航期间,时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物资非常匮乏,一斤粮、一尺布、一滴油都来之不易,一切靠计划供应,有钱也买不着。

船用的救生饼干,采购数量有限,张俊年他们就自备粮油糖运给厂家加工。但就是这点粮油糖,连广东省粮食厅都不能做主,要副省长李明批示才解决。

有了物资,运输也成问题。当时办事处才刚成立,没有仓库,更没有运输工具。

张俊年回忆:“那时候最困难的是什么呢?要什么什么都没有。”

一辆脚踏三轮、一辆自行车就是当时的全部运力,而要运的货物不是几箱、几吨,而是几十吨、上百吨。

为把鲜鱼、鲜肉及时送上船,往往凌晨两三点就蹬三轮车从广州出发到市场、屠宰场拿货,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黄埔港时已是日上三竿。

“我蹬了一次后,腿都肿了。”张俊年曾回忆。

到了船边,由于没有机械,这些食材仍要靠人力搬上船。

张俊年回忆说,“有一次要送三十片猪油(肥猪肉)上船,用三轮车弄到黄埔后,我就带头搬运,这猪油我能扛两片,一片搭在肩上,再拿一片撩上去,慢慢地扛到船上去。 ”

买食用油也不容易,因为没有汽车,三轮车不够用,他们只好每人抱着一桶油坐公共汽车去到黄埔港。

就是在这样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张俊年等老一辈们,凭着一台自行车、一辆三轮车、一趟公交车和一双肩膀,把船用物资一箱箱、一桶桶运上船舶,确保满足光华轮的开航要求。

光华轮接回的侨民

身披单衣远赴东北申请燃油

1960年夏末,张俊年拿着交通部关于光华轮开航的计划文件,跑到广州市石油公司物资供应局去要油,申请用油的问题。

“这哪有油呀?你们是计划外的,很难解决!建议你们到交通部、到北京想办法。”

于是,张俊年赶紧乘火车北上,到交通部解决用油的问题。

交通部表示也没有油,建议到商业部,商业部又说得到辽西炼油厂。

张俊年带着交通部、商业部的计划指令前往辽西,终于找对了,有油!

但很快,炼油厂就问张俊年:“你哪儿的?”

“我广州的,交通部远洋局广州办事处的!

“你们要多少油啊?”

“燃料油加上运料油,八百吨!”

“那你有没有车皮呢?”

“我们是海运单位,没有车皮。”

“你得解决了车皮,我们才给你拨油。”

后经一番努力,联系上铁路局,解决了车皮问题,但已经是寒冬腊月。

从广东出发时,张俊年只带了单衣,哪里抵得住东北的冷风。

于是问炼油厂:“有没有卖棉衣的,我已经冻得不行了”

“现在你没有布票,到哪去买棉衣啊!”

“这不要命吗?我冻得快走不了了,简直要哭了!手也冻了,耳朵也冻肿了!先在你这烤烤火吧”张俊年无可奈何说道。

吃完饭以后,张俊年在炼油厂度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吃完早餐,暖和暖和就赶紧买了张火车票去北京,再换乘回到暖和的广州。

1961年4月28日,光华轮鸣奏出向远洋进军的第一声汽笛,顺利开航。

从那一天起,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大洋上,结束了新中国没有自己的远洋船的历史。

光华轮首航庆祝大会会场

时光流转,转眼间

光华轮首航已过去58年

五四运动也历经百年沧桑

而今,在艰难中奋起的

中远海运特运

已成为世界级的特种运输船队

这背后,承载着一代又一代

特运青年的艰辛努力

写满了一个又一个

感人的青年故事

这些青年拼搏奋斗的精神

生动诠释着什么是

五四精神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