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结硕果|招商局“三维”扶贫模式入选《中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2018)》

3月31日,由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企业精准扶贫优秀案例(2018)发布会”在京召开。招商局集团案例《探索“三维”模式,促进精准脱贫》成功入选《中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2018)》。

中国企业精准扶贫优秀案例(2018)由《中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2018)》和《中国企业精准扶贫分领域案例(2018)》构成。是由国务院扶贫办立项、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承办、历时一年完成的项目研究成果,计划脱贫攻坚期内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总结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做法,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引领方向,促进更多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营造浓厚的社会扶贫氛围,凝聚强大攻坚合力。

(2018年企业精准扶贫案例名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招商局2003年起定点帮扶贵州省威宁县,2012年起定点帮扶湖北省蕲春县。2015年随着中外运长航集团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新疆叶城及莎车县的定点帮扶工作也纳入招商局统一管理。截至2018年底,招商局投入扶贫资金共计4.8亿元,开展扶贫项目100余项。

反贫困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早期扶贫从物质资本出发,“缺啥补啥”;90年代以后,扶贫开发以加强教育和培训为主要的反贫困手段来增强人力资本;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资本作为联结各种减贫要素的“链条”和“粘合剂”,被纳入反贫困机制。招商局在十六年来的扶贫实践中,始终聚焦于“人”,立足贫困群体“三维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精准滴灌,逐渐从单一物质资本向多维度的资本转变,探索出了“‘三维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立体式”精准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招商局样本”。

一、增强物质资本,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湖北蕲春地处大别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匮乏。2012年底,蕲春全县共有重点贫困村100个,贫困人口21.948万人。自2012年来,招商局不断助力蕲春改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435万元建成幸福新村5个,帮助522户贫困户从环境艰苦的大别山区搬迁至平原地区;投入1830多万元为15个革命老区贫困村修建“一条致富路、一个致富产业、和一个党群服务中心”,帮助贫户持续积累物质资本。招商局还把建设深圳蛇口“前港-中区-后城”的成功模式复制到蕲春,帮助“建设一个码头、打造一个园区、培育一个产业”,为蕲春县域经济起飞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自2014年开始,为蕲春捐建了2个5000吨级泊位的件杂货现代化长江码头,推动蕲春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投资建设蕲春健康产业新城,全面助力蕲春大健康产业走向兴盛。


在贵州威宁、新疆叶城和莎车,招商局同样瞄准当地实际问题及需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和产业条件,集中解决贫困村环境卫生条件差、贫困农户缺乏产业发展资金等问题。资助威宁建成“招商局幸福小镇”三期(直接受益农户383户),改善居住条件。资助新疆叶城和莎车县共计2400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并支持建成了10座卫星工程(扶贫车间),实现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每户至少1人足不出村就能就业,辐射带动5400人脱贫。


二、增强人力资本,提升人的发展能力

贵州威宁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地广人多,医疗公共服务资源覆盖严重不足。为了让大山里的贫困人口早日实现“强身子”愿望,招商局积极促成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从2016年开始援助建设“招商局·幸福乡村卫生室”。每间村卫生室具备治疗、预防和宣教等功能科室,附属设施配套完善,助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提升贫困群体的身体素质。截至目前,已建成标准化乡村卫生室85间,覆盖全县34个乡镇90个贫困村,受益人数近30万人,其中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约33000人。到2020年计划帮助威宁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覆盖威宁县153万人口。

针对贫困乡村教育资源普遍缺乏的问题,招商局依托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这一专业平台,在定点扶贫区域广泛引入行业内的专业社会组织,与互满爱人与人(中国)、世界宣明会、北京歌路营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乡村儿童教育全面发展、师资创新引进等项目,解决贫困人口的代际阻断问题。

招商局相信,只有当地干部的力量凝聚起来了,精神面貌昂扬起来了,才能形成自身的“造血”能力。为此,招商局高度重视扶贫县群众干部的能力建设,积极链接社会资源,立足改革开放初期创办工业园区的经验,依托场地、区域开发运营管理及人才培养的资源,为贫困地区干部开办培训班21期,培训副科级及以上干部820余人,有效帮助扶贫干部开视野、拓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培养起研究攻坚问题、解决攻坚难题的能力。

三、增强社会资本,促进人的互信合作

社会资本能有效构建起贫困群体获取资源和机会的渠道,是影响扶贫工作中物质及人力投入效果的重要因素。招商局一方面以“组织化”为抓手,坚持将蕲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脱贫的新方向,从技术能力、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着力,培养20多个产业合作社辐射带动5000多户农户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另一方面,瞄准乡村治理议题,广泛动员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贫困地区新型合作网络,打通贫困群体获取资源和机会的重要渠道,不断改善地方发展环境。2018年,招商局积极调动旗下企业和员工资源,助力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积极搭建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27°农。该平台重点打造扶贫产业价值链,全面链接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主体(合作社、村委会、农业企业等),构建了贫困地区与外界市场的联系通道,有效打破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时空瓶颈,促进贫困村、贫困户与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力量有效对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产业价值链的打通,增进了个体、区域的发展机会,为具有丰富农产品资源的边远贫困地区实现快速脱贫、改善民生作出创新探索。

十六年的扶贫历程中,招商局 “三维资本”立体式帮扶的“组合拳”,有效实现了外部多元帮扶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共振,保证了反贫困协同机制下脱贫致富效果的稳定可持续。招商局将继续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立足贫困社区,“团结人、激发人、为了人”,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三维资本”,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过上富足、幸福、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