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变成“阴性”——策略不同导致结果不同

今天跟各位分享的一个关于梅毒实验室检测策略的病例。

先看下面的检测结果:

患者是否梅毒感染?

这个结果如果按照下面的检测策略1,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双阳性,应该考虑存在梅毒螺旋体感染可能了。

这个策略被很多实验室采用;有什么问题么?

从日常的实验室结果来看还是有漏洞的。

(1)认为TT实验和NTT实验双阳性的结果是可靠的;但是忽略了TT实验和NTT实验都存在较多的假阳性;

(2)TT实验和NTT实验检测的是不同性质的抗体,个人以为二者之间不具备互相确证的理论基础;

(3)认为TT阳性而NTT阴性的结果是矛盾的或者可疑的,因此需要进行TPPA确证实验。但是TT阳性且NTT阴性的结果本身也是一种合理的结果:首先是极早期梅毒在TT阳转后NTT可以呈阴性,其次经有效驱梅治疗后TT持续阳性而NTT阴转也是判断梅毒治愈最好的标准;第三未经治疗的梅毒感染晚期,也可能会出现TT持续阳性而NTT阴转,尽管这种现象很少见。

由此,我们实验室采用的是另一种策略。此处简称策略2。按照策略2,患者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依据策略2的结果,可以看到TPPA检测倍提前了,采用TPPA直接确证TP抗体事实上也是符合筛查与诊断流程的。何以见得?第一,常用的ELISA法检测TP-Ab、化学发光法检测TP-Ab、TPPA、TPHA等都属于TT实验,都检测的是血清中存在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因此符合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可以相互确证的理论基础;第二,两种方法相互确证并不是随意的,依据串联实验的原则,应该使用灵敏度高的方法进行初筛,尽可能筛选出阳性(也包括假阳性的样本),确保阴性结果就是真阴性,应该使用特异性高的方法作为第二种方法,以尽可能的排除假阳性,确保阳性结果是真阳性,基于此,用灵敏度高的ELISA法或者化学发光发作为第一种方法筛查TP-Ab,用目前特异度得到普遍认可的TPPA或者TPHA作为第二种方法进行确证,这样的流程才是符合筛查流程的。

在策略2中,经TPPA确证为阳性者可以认定为梅毒感染者(包括既往感染者和现正感染者),进一步做NTT实验定量检测以判定活动度或者检测疗效;经TPPA确证为阴性者可以认定为TP-Ab初筛假阳性,实际上患者为TPPA阴性,患者也无需在做NTT实验,从而既通过串联实验排除了TP-Ab的假阳性,避免了TT实验假阳性给临床和患者带来的干扰,又避免了TT阴性NTT阳性这一常见的矛盾结果。

患者刘某的结果实际上依据策略2来看,显然患者化学发光发初筛的TP-Ab是假阳性,RPR结果也属于生物学假阳性。最终我们只报告TPPA阴性或者TP特异性抗体阴性(TPPA法),既客观报告了结果,又使临床医生和患者避免了假阳性结果的误判以及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