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人到中年的我,还愿为他放下面子去当一个追星族

2000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坐飞机准备回北京。在候机的时候,离我大概有20米远的位置上,坐着一个中年人。显得很安静,个子高高瘦瘦的,而且梳着披肩的长发。旁边带着一把从外形看像吉他,我怎么看都觉得他眼熟,后来突然想起这个人的歌声曾在无数个黑夜当中,陪着睡不着觉的我一起度过。他就是齐秦。

当时自己非常想走到他身边跟他好好聊聊天,可是后来出于一种人到中年式的矜持,觉得自己已经过了追星年龄了。但是回到北京之后我有一丝丝后悔,觉得为什么不能跟他一起聊聊天,把过去失恋的悲伤,无法安放的青春躁动,跟他一起聊聊。

我感到有那么一丝后悔,但是后来我突然想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坐在那,能让我义无返顾丢掉这些面子和尊严追星,这个人肯定不是齐秦,对于我来说那个人只能是罗大佑。

咱们有不少人,都听过台湾校园歌曲,典型的代表,童年,橄榄树,门前一棵葡萄树,蜗牛和黄鹂鸟,外婆的澎湖湾,这都是台湾校园歌曲。

我们一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因为当时大陆没有流行音乐,就听着罗大佑的歌,开始成方圆唱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罗大佑的歌,就觉得它清新好听。“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就感觉那样的歌词如此倾心,一下子打动了我们。

“福利社里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一看这我明白了,隔壁班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

我们读书时候早恋像洪水猛兽。老师上课把你叫出去,你还不能跟别的同学说,家长都得私下教育,所以在当时早恋是犯忌讳的。这些年我们大陆逐渐的走向一种开放,这个歌,其实不是罗大佑自个唱,最开始是罗大佑写给张艾嘉的,所以说,童年,这首歌是罗大佑第一首在大陆流行开来的歌曲。

罗大佑词曲都写的不错,但形象长得磕着点,让大伙看了觉得对不起观众,所以罗大佑当时戴个墨镜是一种自我掩饰。其实也代表着现在好多年轻人,他的思维没有成熟。它表达一种愤怒的时候,内心还是相对比较脆弱的。

所以他外在的波浪卷,再加上大墨镜也是它遮掩内心虚弱的一种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罗大佑从校园民歌开始,一点点过渡到带有愤青色彩的摇滚类格局。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没有忘记人生的感悟,包括歌曲当中最淳朴的表达爱情这个层面,当时他创作了一首歌,我们读书那时代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有一首罗大佑的歌,就堪称是我们整个这个时代的一个写照,这歌叫《光阴的故事》!

咱们好多朋友都听过,它也是采用常见的这种意向表述法,什么叫意向表述法?我不需要把感情写的如何透,我爱你,你爱我,过去时代多么迷惘,将来多么渺茫。他就是把你熟悉的东西堆到一块,就把你那个时代对于懵懵懂懂爱情的回忆都给勾起来。所以光阴的故事,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大学毕业,过了多少年以后同学聚会的时候也要唱一个人的歌,那只能是唱罗大佑的歌,如果要唱罗大佑一首歌的话,那只能是《光阴故事》。

罗大佑是个时代性的歌手。什么歌能流传超过三年的?很少,但罗大佑的歌可以。做歌手就是要成为历史,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人物”,让大家在想到这个时代的时候就想起他。罗大佑做到了,所以他才是真正的一个时代的“音乐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