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伊利没有天花板

4月26日,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一季报,营业总收入231.3亿元,净利润22.8亿元。在“五强千亿”目标的倒数第二年,成功实现开门红。

一季度,公司的毛利率为39.9%,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综合市占率达25.6%,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在新一轮回购激励的带动下,未来几年公司业绩有望继续稳健增长。

整体来看,无论是营收、净利润规模,还是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抑或市占率、品牌渗透率,伊利的核心指标均全面领先行业,成为当之无愧的乳业之王。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伊利仍将继续坐享行业增长和集中度提升的双重红利,乳业巨头的上空没有天花板。

1.一季度开门红,积极推进海外布局

2019年一季度,乳业巨头伊利股份喜迎开门红,实现营业总收入231.3亿元,净利润22.8亿元。按此业绩增长情况,2019年全年营收破900亿元已然没有难度,距离“五强千亿”的大目标(进入全球乳业五强,营收突破1000亿元)更进一步。

分产品看,液体乳营收189.59亿元,占比82.15%,奶粉及奶制品营收25.52亿元,占比11.06%,冷饮产品营收15亿元,占比6.5%。后两者份额较2018年略微提升。分渠道看,经销营收221.78亿元,占比96.38%,直营营收8.33亿元,占比3.62%。相较2018年,直营份额略微提升。

一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39.9%,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春节期间原奶供应偏紧,公司降低促销力度;另一方面,公司产品结构升级,高端产品金典、安慕希收入占比提升,同时,公司推出多款高毛利新品,如妙芝奶酪、金典娟姗奶,安慕希果肉、伊然等。根据尼尔森数据,公司一季度综合市占率达25.6%,其中,常温奶市占率38.8%,同比提升3%

业务层面,公司稳步推进国际化布局,全资子公司收购新西兰 Westland 100%股权。Westland是新西兰仅次于恒天然的第二大乳业合作社,有350个奶农股东,占新西兰约4%的原奶供应量,每年生产超过12万吨的乳制品,其中超过90%的产品出口至全球40多个国家。

一方面,公司积极进行奶源的全球化布局,此前在新西兰兴建的一期和二期工厂已先后投产,此番收购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西兰当地的奶源掌控力。另一方面,公司此前已积极布局东南亚市场,此番收购可借助Westland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提升公司整体品牌影响力。

2.核心指标全面领先行业,乳业之王何以炼成

伊利是公认的大白马,也是公认的乳制品龙头。下面我先来通过一些直观的数据让大家感受下这一市场共识。

近七年来,伊利的各项主要数据全面领先行业。

首先看营收规模,2011年-2018年间,伊利的营收规模从374亿元增长至795.53亿元,与行业第二名的差距拉开了100亿元以上

其次看净利润规模,截至2018年,伊利为64.4亿元,蒙牛为30.43亿元,蒙牛只相当于伊利的5成不到。

再次看销售利润率、毛利率。2012-2018年,伊利和蒙牛都处于稳健提升的趋势,但伊利均高于蒙牛。近五年来,伊利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8%左右,蒙牛则只能维持在5%左右。

最后看净资产收益率。股神巴菲特说过,如果只挑一个指标来选公司,他会选ROE。在这个更综合的反应赚钱能力的指标方面,2012-2018年,伊利的ROE维持在23%左右,蒙牛尚不及伊利的一半。

毫无疑问,伊利是当之无愧的乳业之王。而差异化战略、深度分销模式以及全产业链耕耘则是造就乳业之王的主要原因。再次看销售利润率、毛利率。

2012-2018年,伊利和蒙牛都处于稳健提升的趋势,但伊利均高于蒙牛。近五年来,伊利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8%左右,蒙牛则只能维持在5%左右。最后看净资产收益率。股神巴菲特说过,如果只挑一个指标来选公司,他会选ROE。在这个更综合的反应赚钱能力的指标方面,

2012-2018年,伊利的ROE维持在23%左右,蒙牛尚不及伊利的一半。毫无疑问,伊利是当之无愧的乳业之王。而差异化战略、深度分销模式以及全产业链耕耘则是造就乳业之王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期,常温奶尚未普及,伊利的主营业务是冷饮和奶粉,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内。2000年左右,伊利选择了常温液态奶战略,一举突破了运输半径,快速实现了全国化布局,逐渐与仍以低温奶为主的光明和三元拉开了差距。最终位列乳业榜首。其常温奶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25.3%一路增长至2018年的36.7%。

2005年,伊利提出“织网计划”。生产端全国化布局,销售端精耕细作。

生产端包括产能和奶源。

产能方面,伊利稳步推进从北向中再向南布局,从东向西布局,完成了“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全国战略布局。奶源方面,伊利开启了自建牧场、合作牧场、大型牧场园区以及奶联社奶源供给模式,同样实现了东北、内蒙、西北、华北、华中南、华东六大奶源带的全国化布局。

销售端包括品牌营销和渠道建设。

品牌方面,伊利率先切入体育营销,从北京,到伦敦,到巴西奥运会,伊利连续12年为中国奥运军团提供营养乳制品,且2010年伊利成为上海世博会独一乳制品赞助商,奥运、世博营销,为伊利的品牌战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渠道方面,伊利采取依托经销商的深度分销模式,在与社会分销商合作的模式下,将分销商辐射半径缩小至地、县范围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由于深度分销模式前期投入大、推广慢,但公司能掌控终端市场,一旦形成规模,则下沉更容易,费用投放也能更具针对性。截至2018年底,伊利直控村级网点已经达到了近60.8万家,精耕细作的渠道成为了行业对手难以逾越的护城河。根据凯度指数,2018年伊利品牌整体家庭的渗透率达到90.9%,覆盖家庭数量上升4.1%达到1.60亿个。具体来看,伊利常温液态乳品渗透率已从75.74%提升至82.30%。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和蒙牛只关注市场不同,伊利深耕产业链,在奶源建设、工艺流程研发上投入更多,这让伊利更具耐力,这也是伊利在竞争长跑中胜出的根本原因。

3.坐享两重红利,伊利的上空看不到天花板

伊利不仅拥有强大的过去,同样拥有充满可能的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伊利至少仍将坐享两重红利。

首先,我国乳制品消费仍将持续增长。

根据彭博数据,2018年,中国大陆液态奶人均消费量为14.33kg/人,不仅远低于欧美,与亚太发达地区相比亦有明显差距,仅为中国香港的63%,日本的70%,韩国的74%。

细分来看,根据尼尔森数据,我国一线和二线城市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分别为31千克和23千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三四线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量仅为16千克和7千克,随着消费习惯养成、收入水平和消费频次提升,这部分市场还有大量增长空间。

根据彭博数据,2018年中国大陆乳制品行业(不含婴幼儿奶粉)收入3991亿元,过去5年复合增长5.33%,预计未来5年仍将以5%的复合增速继续增长。

其次,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未来5年,乳制品CR2(行业前两名所占市场份额)有望从2018年的46%提升至65%以上。分品类来看,预计常温奶CR2有望从2018的65.2%提升至75%左右,低温奶受冷链限制明显,CR2有望从2018年的45.8%提升至55%左右。

在消费品行业,品牌延展度和产品能否持续取得超额收益是用来衡量发展空间的两个重要维度。伊利作为头部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一方面,消费者对于饮品,品牌忠诚度比较高。有品牌优势的企业能够进行产品线扩张,通过不同的包装、规格来满足不同需求。2016年伊利旗下的安慕希取代莫斯利安,成为常温酸奶销售规模第一(百亿级)的品牌,就是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圈住了消费者后,产品提价的空间也大大增长。你看2007年至今,伊利旗下金典这样的高端白奶依然保持在5元左右,但其推出的JoyDay等酸奶产品,价格已经轻松突破10元。

可以说,品牌越知名,营销手段的转化率就越高;养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供应链运作越能和谐发展,从而进一步刺激公司未来的增长和利润。对于二线公司或新进入者来说,消费者的偏好不容易改变,重新建立品牌和分销渠道可能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

可以确定的是,虽然伊利已经足够庞大。作为行业优质龙头,伊利正通过公司前期形成的品牌渠道产品优势持续实现份额收割。同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乳制品巨头的上空,仍然看不到增长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