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单菜市场看真实的西单是什么模样?


西单菜市场 1962年

到一个地方,最该逛的两个地方,博物馆和菜市场。博物馆里了解的是风俗文化,菜市场里则是市井文化,这个城市最真实的地方。

在西单,往前数几十年,西单菜市场不仅是当时北京四大菜市场之首(西单、东单、朝内、崇文),还是全国十大菜市场之一

曲园酒楼 1962年

“民以食为天。”过去,西单附近,光饭店、酒楼就有同春园、曲园、玉华台、同和居、烤肉宛、又一顺等,比比皆是。但是下馆子也只是老百姓们偶一为之的事情,“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睁眼第一件大事,这在西单菜市场,都可以完美解决。

1987年,西单菜市场青菜部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年利润仅723元

1988年,西单菜市场着力改善经营管理,同年4月25日,西单菜市场在区副食行业内部首次进行公开招标聘任经理。在一年的调研攻关下,1988年实现利润9.7万元,1989年达到19.7万元。

菜市起步 短暂繁荣

早在民国初年,西单牌楼以北,舍饭寺胡同(今民丰胡同)东口路北的空地上,就常有小贩在这卖菜,渐渐形成了菜市场。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上西单菜市场位置

最初菜市场都是露天的,四周用木板围着。每个屋子都是一个字号,要么是“夫妻摊”,要么有两三个伙计,最大最有名的“聚兴成”海味店,也不过十五六个人,规模都不大

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单菜市场就开始以货全鲜活出名,既能零售,也能批发。附近的大小饭庄、大宅门等,来一趟就能齐活儿。

八大堂”之首的什刹海会贤堂、金鱼胡同的福寿堂、护国寺的同丰堂、锦什坊街的富庆堂,以及西单一带的“八大春”等,都曾和西单菜市场有交易。红火的时候,整个菜市场有摊铺一百七八十家。

西长安街上的同春园饭庄,八大春之首,1954年

不过当时卫生条件也不好,没有下水道,满地的黑水,一到夏天,“五味俱全”。

战争肆虐 无以为继

很快,七七事变爆发,短暂繁荣的西单菜市场,伴随着飞涨的物价,和市面一起萧条了下来。毕竟,老百姓连粮食都吃不着,卖菜?不存在的。

抗战胜利后,情况也未见好转,货币贬值得厉害,成捆的法币、金圆券都买不了几斤粮食。

1945年,西单菜市场终于从最初简陋的露天摆摊,完全建起了铁罩。

北平解放前夕,西单菜市场的摊铺只剩不到100家,一半的摊铺都空着。

西单体育场 排队买年货

1956年,西单菜市场在皮库胡同南侧的西单北大街195号落成,门楣上,“西单菜市场”五个大字就来头不小,是大文豪郭沫若题写的。

西单菜市场,1961年

新建成的菜市场,不仅面积大了(有足球场那么大),品类也十分丰富。在那个时代,作为国营的菜市场,采购能力那是必须肯定的。

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国家困难,定量销售,凭票购买,每到过年,才能买点鸡鸭鱼虾。因此,年底办年货的时候,那可是一年一度的盛会,西单体育场上西单菜市场的售货大棚前,排起一圈一圈的长队。

新建的西单体育场,西单路口东北角,1959年

在寒冬的冷风中,排几个小时的队伍,就为了过年吃的鸡鸭鱼肉,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北京市民的独家记忆了……

改善经营 走出困境

当然,西单菜市场也不是没有遇到困境,据资料显示,1987年,青菜部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年利润仅723元

1988年,西单菜市场着力改善经营管理,同年4月25日,西单菜市场在区副食行业内部首次进行公开招标聘任经理。在一年的调研攻关下,1988年实现利润9.7万元,1989年达到19.7万元。

1988年4月25日,西单菜市场在区副食行业内部首次进行公开招标,聘任经理。

名优商品全,特色商品全,风俗商品全,活鲜商品全。”这是当时西单菜市场的发展战略。为此,菜市场组建了强大的采购团队。

当时,西单菜市场和全国26个省市的140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贸易合作关系,把全国各地名特优新的商品引入首都市场,像广东健力宝、皇上皇腊味、江西四特酒、河南腐竹、四川南桥板鸭、浙江金华火腿、江苏豆腐干、山东肉鸡、上海糖果、张家口的鲜菜、厦门的小食品……应有尽有。

九十年代初,改造后的西单菜市场内景

君太百货 新的记忆

历史在向前,西单大变样。1997年8月19日,西单菜市场开始拆迁,这个陪伴了西单将近一个世纪菜市场,终于还是消失了。

在西单菜市场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是当时北京面积最大的百货公司——君太百货,2003年,君太百货正式开业,和面貌一新的西单一起成为新的记忆。

西单菜市场,存在了七十余载,前前后后在几代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记忆可能就是人生中的第一瓶可乐、第一袋虾条,可能是每年冬天排队买大的白菜,还可能是水产区活蹦乱跳的鳝鱼……您的呢?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文字部分参考: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西单》68页《西单菜市场——消失在京城的最大菜市场》、《北京市西单菜市场是如何提高“两个效益”的》田光、《回忆西单菜市场》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