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如何争当“融杭接沪”示范区?沈志江在《瞭望》上这样说~~

昨天,区委书记沈志江在《瞭望》杂志上发表了《争当“融杭接沪”示范区》一文,其中讲到的规划蓝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赶紧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跨城交通更加通畅、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生活品质日益提升……产业、城市、民生同步融杭接沪,绍兴柯桥接轨沪杭都市圈的路径愈加清晰。

▶有了杭州、上海等大都市,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人才、资金、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变,柯桥的老百姓将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金柯桥大道夜景 蔡海江/摄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地处长三角南翼,位于杭州半小时经济圈和上海1.5小时交通圈内,是绍兴接轨沪杭都市圈的桥头堡,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区。

“大树底下好乘凉”与“大树底下不长草”,是一对天然的博弈。优越的位置,对于绍兴柯桥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道全新的考题摆在柯桥的面前:是承接沪杭大城市的溢出红利,分享产业转移、城市功能外溢带来的新一轮增长;还是承受来自上海国际大都市和融杭都市区带来的“虹吸效应”,流失来之不易的高端人才、资源要素?柯桥探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争夺“融杭接沪”C位

打开环沪杭都市圈地图

柯桥、诸暨、海宁、桐乡、德清、安吉等

六个县市区与杭州紧密相连

“融杭接沪”C位之争日趋激烈

01

为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浙江大湾区建设、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等叠加机遇,柯桥首先在意识站位上“融杭接沪”。从2017年年初提出“打造接轨杭州都市区的桥头堡”,到2018年提出“绍兴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接轨沪杭都市圈的桥头堡”发展战略,几字之差,柯桥进一步放大了区域发展的站位和格局,为在新一轮“融杭接沪热”中抢占了先机。

02

二是在区域版图上“融杭接沪”。按照国际化、都市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往西往北的发展方向,柯桥规划布局“1+3”城市发展格局。1个主城区,以中国轻纺城和鉴湖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都市区;3大板块,北部以国家级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引育大平台,打造全省十大开发区;西部以钱杨板块为依托,打造“融杭新城、柯桥副城”;南部以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打造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03

三是在路网格局上“融杭接沪”。加快轨道交通、公路、快速路等跨区域交通网络的协同规划建设,构建起内联外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确立了融杭接沪中的区位交通优势。

杭金衢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

2017年以来,柯桥先后设立了萧山国际机场柯桥航站楼、撤销了衙前收费站,打通或正在打通与杭州相连的13条断头路,全线开工建设杭绍城际轨道交通,加快推进杭绍台高速、杭金衢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谋划杭州“中环”柯桥段,柯桥城区的绕城交通圈基本形成。

在柯桥,今后任何一个地方15分钟就可以上高速,半小时之内就可以到达杭州,融杭接沪、与杭同城的目标越来越近,同城效应将越来越凸显。

布局“融杭接沪”产业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与源泉。当前,柯桥正处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期,新动能尚未完全壮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还需负重前行,加快融杭接沪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深度合作交流,迫切需要加速构建动力更为强劲的大平台、大引擎。

东盛慧谷

柯桥坚持招商引智一号工程

运用发挥好

三个两手抓的方法:

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一手抓新兴产业引进培育;

一手抓轻纺城转型升级,

一手抓科技城创新驱动;

一手抓“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政府效能,

一手抓“三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全面建“5+3+4”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错位发展、协调创新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深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焕发新枝。以传统优势产业纺织、建筑为核心,强势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序推进轻纺城老服装市场关停搬迁、鞋帽城拆除、低散乱企业整治等工作,关停印染企业110家,占全区总数的二分之一,累计淘汰“散乱污”企业2300余家,综合能耗下降11.6%。

2018年,在腾退土地7000亩的情况下,每米印染布的附加值提高15%以上,行业税收同比增长10%,中国轻纺城网上网下实现成交额2228亿元,继续位居全国专业市场第一。

东方山水二期

另一方面,注重新兴产业引进培育转换动能。以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5+3+4”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近两年来,柯桥累计引进东方山水二期、恒天新能源汽车等大项目64个,已开工项目总投资超1700亿元,4个省定有效投资指标高质量超额完成,省市长项目落地率达到71.4%。

同时,

突出高端人才招引推进创新创业,

“融杭接沪”的核心是人才的流向,

人才往哪个方向流?

柯桥是接受杭州的溢出效应,

还是被杭州“虹吸”掉?

一开始,柯桥也有这个担心。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在项目引进、动能转换中的关键作用,对标杭州未来科技城,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柯桥制定了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二十条和“金十条”,首创全省高端人才一卡通,打好项目引才、赛事引才、平台引才等组合拳,让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这几年,柯桥的人才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人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共享“融杭接沪”生活

协同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所在,协同的城市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也是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民生问题,更是检验融杭接沪发展成效的最终标准。

柯桥把共享沪杭都市生活作为“融杭接沪”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标沪杭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形象品质,全面提升柯桥城市的首位度、开放度和满意度。

中纺CBD 高洁/摄

中国轻纺城国际范更浓

柯桥以打造新时期国际纺织之都为目标,拓展与米兰等国际时尚城市的对接交流,成功举办了多个世界性大展会、大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柯桥、走进柯桥、爱上柯桥。两年来,城市户籍人口净增3万人,各类酒店客房入住率超过70%,会展馆利用率50%以上,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

发展的营商环境更优

柯桥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完成企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集成式改革省级试点,深化完善“基层四平台”建设、“四个办”等改革试点,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

城市的功能性更全

一方面,有效推进城中村改造,“三改一拆”、垃圾分类、老城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地标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貌。另一方面,高标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在学校、医院建设上持续发力;高标推进“智慧城市”体系建设,启动浙江首个县级城市交通运行指数平台,智慧公安、智慧城管、智慧旅游建设全域推进,城市的国际范和现代感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