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上的“十三爺”怡親王允祥是怎樣的一個人?他“俠王”的名號當之無愧嗎?

遠海鐘聲


歷史上,十三爺胤祥之所以被人稱之為“俠王”,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十三爺忠肝義膽,犧牲自己保全了雍正,因而得到了雍正極高的讚譽。

在康熙“一廢皇太子”之前,十三爺胤祥,是最受康熙寵愛的普通皇子。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這十年之間,只要康熙離開北京,必將十三爺胤祥帶在自己的身邊,實際上康熙皇帝這是表明自己寵愛胤祥的同時,也是藉助胤祥與太子之間的不和來牽制同行的太子,保全自己的安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廢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相伴而來的就是眾位皇子為了爭奪太子之位而展開的激烈爭鬥,這些皇子們都希望康熙能夠就殺掉太子以絕後患的同時,自己也在努力爭取到儲君之位。在此期間表現非常活躍的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均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嚴懲。

而此時的胤祥,作為雍正的支持者,也參與到了扳倒太子的行動之中,表現也是非常活躍,最終為康熙察覺,並對胤祥展開了審訊,要胤祥交代其同黨,而胤祥此時是守口如瓶,一口咬定事情全部為自己所為,完全是“一人做事一人當”,最終為康熙所記恨,被康熙關在宗人府長達一年的時間。

然而,就是這一年的圈禁時光,成為了胤祥一生重要的轉折點,胤祥在圈禁期間大病一場,身體狀況是大不如前,同時至此之後,胤祥便不在得到康熙的信任與喜愛,幾乎徹底從康熙晚年的政治舞臺上消失了。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登基,胤祥才重新回到政治舞臺上。雍正對自己的這位弟弟是非常的感激與欽佩,在登基的第二天就將胤祥冊封為和碩怡親王,胤祥的生母敏妃也被追封為敬敏皇貴妃,足可見雍正對其的重視。

其實試想一下,如果當初胤祥真的供出來自己和雍正是同黨,那麼雍正必然會遭到康熙嚴厲的懲處,也將同八阿哥胤禩一樣,失去繼位的資格,整個“九子奪嫡”的進程和結局也將發生改變,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對於十三爺變得更加有利,所以十三爺這是犧牲了自我,成全了雍正,可謂是真的“俠肝義膽”。


十三爺胤祥一生之中最為高光的時刻出現在雍正朝時期。

胤祥可以說是雍正是最為信任並且最為倚重的兄弟和大臣,雍正與胤祥完全可以堪稱“千古兄弟君臣”的榜樣。

雍正皇帝親自評價胤祥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而胤祥也用自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回報雍正。

在署理戶部期間,胤祥積極追比欠款,是的國庫迅速充盈起來;在與平定羅卜藏丹津及策妄阿拉布坦戰事期間,胤祥居中調度,有效的保證的前線的供給;在治理水患、延攬人才、整頓吏治等方面,胤祥都成為了雍正好幫手。

特別是在雍正四年之後,此時的雍正已經先後處死了年羹堯、隆科多、八阿哥胤禩等人,又將康熙朝遺留下來的權臣馬齊等人排擠出了核心內閣,使得胤祥逐步成為了僅次於雍正的國家二號領導人,特別是在軍機處成立前後,胤祥在協助雍正處理的大部分事務之中都發揮了主導性的作用。

所以,雍正在位期間,持續不斷的推行新政,使得國家經濟發展,吏治得以整飭,政局非常穩定,十三爺胤祥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爺胤祥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懂得如何與君向處,懂得進更懂得退。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十三爺可以說非常明白其中的含義,甚至可以說,十三爺已經做到了人臣能做的極致。

有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雍正陵寢地址的選擇是由十三爺負責的,原本他為雍正選擇了清東陵地區的九鳳朝陽山,但是後來發現這一區域滲水,最終只得放棄,而他進而在河北易縣為雍正另擇了一塊吉地來建設陵寢。

雍正對於十三爺為其選擇的陵寢地非常的滿意,再加上他與十三爺之間的感情,於是雍正讓十三爺也葬入雍正的泰陵地區,但是這遭到了十三爺的極力反對,雍正看到此情此景只好答應了十三爺的請求,但是仍要求其在自己的陵寢附近地區找尋安葬地。最終十三爺找到了距離易縣不遠的河北淶水地區,將其作為自己的陵寢地,為了擔心雍正改變主意,十三爺不惜用“吞土”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決心,堅決不能同雍正合葬在泰陵,不敢有此僭越之舉。雍正知道後是大為感動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病故,雍正為其上諡號為“賢”,並評價其“贊襄於密勿之地者,八年有如一日,王之懿德美行,從不欲表著於人,而人亦無從盡知之。”同時下令恢復“胤祥”的本名,使得他成為唯一可以不用避諱雍正的康熙皇子。


雍親王府


“俠王”是《雍正王朝》裡給他塑造的。不過,真實的胤祥,其實也當得起這個“俠王”的稱號。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從頭聊來。

(胤祥劇照)

歷史上的胤祥,在史料上有兩段非常清晰的歷史,有一段非常模糊的歷史。

兩段清晰歷史中,一段是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胤礽之前(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前),還有一段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雍正上臺以後。模糊的歷史,則是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到康熙去世之間。

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之前,康熙對胤祥非常喜愛和重視。胤祥是一個文武全才,康熙經常表揚他。康熙每次出巡,都會帶著胤祥,而其他皇子沒一個能享受到他這樣的待遇。康熙還經常拿政務給他做,他也辦得讓康熙非常滿意。 他受康熙欣賞和重用,甚至引起了其他皇子的注意,認為康熙是想把皇位傳給他。

皇八子胤禩的老師何焯在給家人寫信的時候,就曾特別提到康熙對胤祥的喜愛和重用,並且隱晦地說,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另一段清晰的歷史是在雍正上臺後,雍正對他非常器重,封他為和碩怡親王,擔任總理事務大臣,大事小事都會讓他做。直到雍正七年胤祥去世。

聯想到雍正上臺後,嚴厲打擊了曾與他爭位的胤禩、胤禵、胤禔等人,可以說,除了胤祥外,他的兄弟們無一遺漏的都遭到雍正或輕或重的處罰。雍正對胤祥的優待,是讓人瞠目結舌的。

(胤禛劇照)

胤祥不清晰的那段歷史,就是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以後。胤礽第一次被廢以後不久,很多皇子都遭到了處罰,原因在於他們互相攻擊,爭奪皇儲之位。

康熙廢太子的目的,並不是要把太子拿出來重新選,是要給太子一點懲罰後,再把他提起來。可是其他皇子卻為此,爭得不亦樂乎。因此,康熙對凡是爭位的,或者幫助別人爭位的皇子,都給予了或輕或重的圈禁等處罰。其中,胤祥也在康熙四十七年到康熙四十八年,被圈禁了很短的一段時間。

但是圈禁了這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康熙對胤祥的印象就徹底變了,從此外出巡查,再也沒有帶過他。康熙對其他皇子都有封賞,包括那些爭儲的皇子,可是卻胤祥則一直不再封賞。

而且據史料記載,康熙還說出了非常嚴厲的話:“胤祥乃不大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讓任之,必在一處遇著他,不可不防。” 這段話說得很嚴重,不勤不學不忠不孝,而且讓兄弟們互相防他,這是把他當“敵人”一樣看待的。他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呢?

奇怪的是,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原因。只說他受廢太子事件的波及,並沒有具體說明是受什麼波及。

所謂“波及”,大約也就是自己爭奪儲位,或者是結成團伙幫別人爭奪儲位。

自己爭奪儲位可能性是不大的,他要是爭過儲位,歷史上肯定有記載。唯一的可能就是幫別人爭。他幫誰爭呢?

一開始本來是皇長子胤禔和太子胤礽爭。接著胤禔退出,皇八子胤禩和太子胤礽爭。當時胤禛是站在太子這邊的。胤禛因為站在太子這一邊,所以沒有受到康熙的懲罰。從後來胤祥深受胤禛重視可以看出,胤祥絕對不可能站在胤禩那邊。那麼他究竟站在哪一邊了?

(康熙畫像)

我覺得很可能他是站在胤禛那邊。也就是說,胤禛力挺太子胤礽,而胤祥則推薦胤禛,這樣的話,胤禛在康熙皇帝那裡,就會得到極好的印象。

不過,雖然胤禛在康熙皇帝那裡得到了極好的印象,但康熙皇帝對胤祥的印象就會極為惡劣。本來皇子們互相爭奪儲位,已經夠讓康熙皇帝煩惱的了。現在胤祥又起來湊熱鬧,而且胤禛本來自己還沒有那個意思,所以在康熙皇帝看來,胤祥簡直是在攪渾水。

所以康熙皇帝對胤祥的態度前後變化,才會那麼大。

這也可以解釋雍正上臺以後,為什麼對胤祥那麼好,那麼重用他的原因。

有人說,這事兒為什麼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呢?大約應該是雍正上臺以後,對史料進行了一些清冼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稱胤祥是“俠王”,也是說得過去。


張生全精彩歷史


“十三爺”允祥忠肝義膽的形象深入人心是拜電視劇所賜,他歷史上前半生風雲變幻,在雍正繼位後被委以重任而叱詫一時。作為雍正的同父異母兄弟,他憑藉其才幹和人品贏得了雍正的好感和信任,成為雍正年間治國的股肱,享有“賢”王的美名。


允祥自幼被雍正生母扶養,其實雍正長期和他生母失和,反而和其養母佟佳氏親近,所以這不是他們倆先天會走更近的理由。更多的原因是允祥性情仁和,才能出眾,既擅長行詩作文,又能尚武騎射,這些特點連康熙都十分看中。

早些年康熙南巡時五次中有四次攜他而往,還命他單獨去祭拜泰山,這在封建王朝意味著什麼可想而知。雍正在潛邸時也是欣賞這位十三弟的才幹和為人,和其他溜鳥走狗或心懷叵測的皇子不同,所以才和他多來交往,成為雍正暗中爭嫡的幫手和將來治政的依靠。


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時,允祥和皇長子被牽連而被一起圈禁,至於具體原因記載不詳,只有將來雍正給予允祥的悼詞裡提及他是被皇長子陷害而拖下水的,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里面不會那麼簡單。

允祥站在雍正四爺這邊,有些事他得出頭,那事發後他就得替人背鍋,他的圈禁雍正逃脫不了干係,允祥守口如瓶的“士為知己者囚”,能不讓雍正感念其恩麼,但他也付出了十三年銷聲匿跡的代價,這是允祥被稱作“俠”和“賢”之所在。



雍正一登基就封允祥為和碩怡親王,允祥突然活躍在雍正朝的政治架構裡,從此像上足發條的機器不停地運轉起來。

出任議政大臣,總理朝政,掌管戶部府庫,整治吏治,配合雍正推行新政,追繳各部虧空,使康熙末年空虛的國庫為之充盈。朝廷出兵西北,糧草物資供應千頭萬緒,允祥出任首席軍機大臣從中調度,出色地完成了後方支援前線的任務。



允祥掌管的事務覆蓋國家治理各個方面,革除積弊,推陳出新,使國家機器運轉順暢無阻,朝政管理井井有條。他的確是雍正得力的助手,難怪雍正講“怡親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允祥的低調,勤勉和謙遜,作為雍正的左膀右臂,朝廷的中流砥柱又貴為皇胄,有驕傲的資本。但他對待朝務和雍正關照的事宜,無論大小,事無鉅細,都會悉心料理,謙遜恭敬,從不居功自傲。

在雍正朝,允祥和同樣是皇帝功臣的年羹堯和隆科多形成鮮明的對比,後兩者雖居功至偉但狂妄自大,使雍正感到帝王的尊嚴受到傷害,帝王的權力遭到侵蝕,雍正能不惦記他們的性命麼。而允祥處處注意保全雍正作為皇帝的威嚴,懂得盈過即溢的道理,雍正的賞賜能辭就辭,辭不了就將數量折半,朝廷加封其子為郡王,他也推脫不受。


雍正八年,允祥積勞成疾病倒不治過世,雍正失去了最可靠的兄弟和政治上始終如一的盟友,連續幾天茶飯不思,寢食難安。雍正下旨將允祥配享太廟,恢復“胤祥”的名字,賜諡號“賢”,並御題“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命允祥後人世襲王爵。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胤祥這個人應該和所謂的“俠王”不沾邊兒。胤祥是個謹慎低調又沉穩細緻的人,沒有小說和影視劇裡那麼豪氣、坦白、直率。

在康熙朝,胤祥和哥哥胤禛稱得上是難兄難弟,正因為共過患難,到了雍正朝胤祥得到了回報,成了雍正朝廟堂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完全比任何人更有資格掌控權力。胤祥和雍正的關係很特殊,即為兄弟、又為君臣,甚至還有點主子和奴才的關係。

為雍正考慮到事無臣細。雍正要行的新政比如設立會考府等,允祥全力支持,甚至要比雍正本人想得更周到,做得更細緻。同時在雍正和臣工之間允祥起到了中間人的作用,允祥往往代皇帝發令,口含天憲又身份尊貴正說明允祥所受的信任,但他並沒有張揚跋扈。可以說允祥非常會把握分寸,既讓皇帝放心滿意,又讓臣工傾心以對。允祥往往也為雍正薦賢,有不少被允祥保薦的人都受到雍正重用,一路被擢升。比如李衛,在戶部郎中任上就受到允祥的極力保薦,認為他才堪大用。還有原來被認為“八爺黨”的允禮,雍正原來要罰他去守陵,也是允祥說他“居心端方,乃忠君親上深明大義之人”才能有後來的地位。

總之,允祥為雍正做得事很多,宮裡、藩邸、陵寢、圓明園……幾乎可以說允祥有點像攬總大管家這種角色。

見工作就上,見利益就讓也是允祥的一個特點。比如初封親王辭謝了按例所賞的二十三萬兩銀子,只受了十三萬;雍正賜給允祥一個郡王爵位讓他從兒子裡挑,允祥也固辭了。

允祥應該是一個寵辱不驚,克盡臣職,對雍正忠心耿耿,在雍正身邊又體貼扮演了多種角色的人。


沅汰


拜知名作家高陽和二月河所賜,十三爺胤祥被塑造成了一代俠王,又經過當年大熱的《雍正王朝》、《李衛當官》、《步步驚心》等電視劇的刻畫,胤祥的俠王之名算是深深的刻在了觀眾的腦海之中。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晚期是很不受待見的。


早年的胤祥,處境還可以。康熙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六次南巡,胤祥就隨行過四次。可以這麼說,康熙對胤祥寄予了厚望,把他當做太子胤礽的肱骨重臣在培養。在當時的政壇上,年輕的胤祥意氣風發,前途看似無限。但誰也沒想到,危機突然降臨。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和大阿哥,太子一同隨康熙出塞。因為帳殿夜警等事,導致太子胤礽被廢。從一廢的處理結果來看,大阿哥被終生圈禁,皇太子被廢,十三阿哥終康熙朝失寵。這三位阿哥都被捲進了這場政治事件。

回到京城後,因為太子胤礽被廢,導致眾皇子面對儲君之位蠢蠢欲動。康熙不得不對皇子強勢打壓。除了老大和老十三之外,八阿哥也被嚴重警告,九阿哥捱了一頓臭罵,十四阿哥被打個半死。令人弔詭的是,康熙後來復立了太子胤礽,同時給十四阿哥以上的成年皇子一一封賞爵位,四阿哥因為曾為太子奏事,不但封為親王,還獲得了康熙帝的誇獎。

但是,這次封賞卻將大阿哥和十三阿哥被排除在外。不封老大很正常,誰讓他盡乾沒腦子的事呢?但是不封十三阿哥就很讓人奇怪了。迄今為止都是個迷……

不僅如此,在這次封賞後。康熙帝在寫給三阿哥胤祉和十四阿哥胤禎的聯名奏摺上,曾批語道:

胤祥乃不大勤學忠孝之人,爾等若放任之,必在一處遇著他,不可不防。

老皇帝對胤祥很失望。從此之後,胤祥再無一次出現在康熙扈從名單中,再無陪伴康熙出巡記錄。康熙後來的幾次封爵,也都跟胤祥沒有關係。導致胤祥終康熙一朝,都只是個光頭阿哥,什麼爵位也沒有。康熙六十大壽時,眾皇子人人有賞,還是沒胤祥的份。胤祥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康熙對他的所有寵愛……

康熙為什麼這麼對胤祥,史書上並沒有相關的記載。由於他的遭遇實在他具有戲劇性了。於是小說家和文學家的陰謀論也隨之產生。坊間紛紛猜測,胤祥應該是犯了什麼大錯,才惹惱了康熙,因此失寵。


小說家在《雍正王朝》中杜撰出了所謂的“十年圈禁”的說法,說胤祥不在正史中出現,是因為被康熙圈禁了十年。

陰謀論者則將胤祥的失寵和四阿哥胤禛關聯在一起。說當年康熙也準備將雍正圈禁,十三阿哥挺身而出,頂下了全部罪名,保得四阿哥無事。

以上都是小說家和陰謀論者的說辭,歷史上是不是如此,還有待研究,但是肯定不是以上兩種戲說。

據某些歷史學者的研究,胤祥當時病了,他的右腿上生了一塊白瘡。這瘡非常奇怪,用了各種辦法都醫不好,不能如正常人一樣行走。因此,胤詳便不再陪同康熙出巡,也就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之外。

胤祥雖然接近隱形,但他卻沒有放棄爭儲的希望。他定期給康熙上請安奏摺,希望得到康熙的關注。同時,他也在積極的經營自己的小勢力,拉攏眾人,收買人心。但是越來越差的身體讓胤祥清楚地意識到,儲君之位是不會交給一個身體有殘疾的人的。於是,胤祥便轉而支持四阿哥,和胤禛來往密切,成為了鐵桿的四爺黨。



雍正繼位後,胤祥一掃此前低調,迎來他的人生最高峰。雍正將他這個沒有任何爵位的光頭阿哥,連跳數級直接晉升成為了怡親王。在政壇上,他也從原來的閒雜人等,一躍成為四大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光頭阿哥,迅速成為了當時政壇上炙手可熱的實權人物。

至於胤祥到底是不是俠王,我覺得用雍正評給他的諡號“賢”,更合適一點。畢竟電視劇裡面的胤祥,太過於戲劇化。而歷史上的胤祥,卻是雍正改革的堅定擁護者。在當時能敢於站在雍正一邊,對天下的讀書人和官紳開戰,這也是需要勇氣的。



另外再說兩點

其一、胤祥並沒有領兵征戰的經歷

十三阿哥的定為,是偏文官的。雖然他的騎射本事也很不錯,但是沒有帶過兵,反倒是雍正帶過兵。康熙二征討噶爾丹時,雍正隨康熙出征,掌管正紅旗大營,雖然沒有參加戰鬥,但也算上前線了。胤祥則沒有經歷。

其二、胤祥的生母地位非常的低賤



小說《康熙大帝》中,胤祥的生母是喀爾喀大汗的公主,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說他的外公是喀爾喀蒙古大汗。其實,胤祥的生母章佳氏是滿洲鑲黃旗的包衣奴才,出身於一個普通的滿族中級軍官之家,家族並無背景。

在看重出身的滿人社會,胤祥的母親章佳氏地位並不高,入宮時僅為最低賤的庶妃。胤祥十一歲時,章佳氏病逝,死前沒有得到任何的封號,死後也只是象徵性的追封她為敏妃。胤祥孃家的地位之低,跟八阿哥有的一拼。


Mer86


在《清史稿》的記載之中,十三爺允祥是一個忠誠且有才幹的人。《清史稿》對於允祥在康熙年間的記載不多,多半記錄的是雍正年間允祥的事蹟,其中有這樣幾件事反映了允祥的個性。其一是雍正登基之後命允祥總理戶部事務,顯見雍正皇帝對允祥的信任和重視,在此期間,允祥還再三推辭雍正皇帝賜予的賞賜,反映了他謹慎忠誠的一面。後允祥又被任命去總理京畿地區的水利,從他的上疏和奏議來看,允祥在這項工作上表現也比較出色,反映了他於處理政事方面的才幹。除此之外,雍正皇帝還專門賜了允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字,可見允祥在雍正皇帝心中的形象。從這些事蹟來看,十三爺允祥應當是一個對國忠誠、辦事謹慎且廉明的人。


而關於允祥“俠王”的稱號,這一說法最早來自於知名文史作家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後來這部著作又經過改編制作成了電視劇,成為經典之作。在原著和電視劇中,十三爺允祥被刻畫成了一個敢愛敢恨、恩怨分明、講義氣且重情義的俠義之人,故有了“俠王”這樣一個稱號。《雍正王朝》這部作品當然有與史實不符或者戲說的成分,因此關於十三爺允祥是否真的做過那麼多俠義之舉,我們不能僅從這部作品入手去尋找答案,而是應從《清史稿》和《清實錄》這些基本史料之中尋找有關十三爺允祥的事蹟。正如上文論述的那樣,根據《清史稿》的記述,十三爺允祥在處理政務、治理水患乃至軍事領域都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才能,是一個忠君愛國、謹慎廉潔的人,與雍正皇帝堪稱明君賢臣的典範。至於其他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的刻畫和描述,則屬於在歷史基礎上加以想象和鋪陳的結果,需要我們謹慎對待。


國家人文歷史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俠肝義膽的"十三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