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宁愿双目失明,也不愿意向日本人屈服。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对他行为上最贴切的赞誉,是对他信念上最美好的诠释。他就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父亲叫陈三立,称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在家中开办学堂,教授四书五经,创立出独特的教育风格,不打学生,不背死书,在当时这种教育风格深得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赞赏。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寅恪从小喜好看书,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好了基础。

1910年,12岁的陈寅恪来到了日本,在著名的巢鸭弘学院上学,开始了留学生活。但是,在此地的生活时间不长,因为患有严重的足疾,便回国治疗。而后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考上了上海复旦公学。一毕业,陈寅恪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等的政治学校、美国哈弗大学就读。在读书期间,生活贫苦,陈寅恪每天早起,买少量的而且还是最便宜的面包,到图书馆去看书,废寝忘食,不受外界的打扰,一看就是一天。求学的16年,陈寅恪的足迹踏遍了世界一流名校,但是游学结束后,却没有拿到一张文凭。甚是奇怪,但是,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是在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所束缚,就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只要能够学到知识,有没有学位并不重要。”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知识是为了让自己成长,成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味的在乎学历的高低,只会让自己陷于有限知识的“圈套”中,有这种的思想觉悟,不愧是一代大师。

1925年影响最深远的是清华建立了国学研究院,曹云祥是当时的校长,请胡适做导师,胡适说这是他真干不了,于是给曹云祥推荐了几个人,有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看过几人后曹云祥欣喜若狂,立即请吴宓担任研究院的主任。这,吴宓想起自己在哈弗时的老同学陈寅恪,将他推荐给曹云祥。但是曹云祥并不认识,梁启超介绍说:“陈寅恪没有学位,但是我也比不过他。”曹云祥就立刻请来,于是就有了后来“四大导师”的传奇故事。

转眼之间,陈寅恪已经三十好几了,父母和朋友也为他的婚姻大事着急。机缘巧合下,在他的朋友赵元任的介绍下,他和唐筼相识。1928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后生活甜蜜,生了3个女孩子。陈寅恪经常教导女儿们:“我们在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必须要尊重你们的母亲。妈妈是家里的骨干,没有她就没有完整的家,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妈妈。”

陈寅恪为人谦虚低调,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曾有一位学生问他的妻子:陈老师懂三十多种文字,是不是真的?他的妻子回答道:其实没有这么多,也就十七种而已。是啊,简单随口一说,也就十七种而已。获得这么高的成就,将其视为浮毛,实在是令人钦佩。他的学问出众,校内校外的学生都前来听课,陈寅恪的上课非常有特色,有个规矩: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人们称之为“三不讲教授”。而且著名哲学专家冯有兰,朱自清等许多教授都跑来听他的讲学,甚是入迷。因此,学生尊称他为“教授的教授”,以此来表示对他的肯定和崇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他的父亲忧国忧民,心生忧愁而死。此时,陈寅恪奔忙于父亲的丧事之中,家仇国恨接踵而至,他的右眼因急火攻心而导致视网膜剥离,要立刻做手术,但是,做完手术就必须要休养一段时间,一旦修养,就会沦落在日本人的手里。经过深思熟虑,他坚决不做手术,用唯一的左眼继续工作。拖家带口离开北平,南下,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此期间,左眼也患上疾病。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又占领了香港,当时陈寅恪生活条件拮据,他的梦想就是想让女儿吃上白米饭,日本司令就派士兵往他家送面粉,但是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伪港督还拿出钱让陈寅恪在香港举办文化刊物,他再次拒绝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更能看清楚一个人的品格,拥有如此气节。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人士。

抗战胜利后,他为了治疗眼睛,再次去了牛津大学任教。可是,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位人才,双目失明已经成为定局。于是,他辞去职位,回到了祖国。即使双目失明,他还依然坚持授课,为祖国培养人才。好景不长,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陈寅恪被迫做检查,成为重点打倒对象。重病在身,舆论缠绕,外界排挤。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离世,并未留下只言片语。随后,他的妻子也随他而去。

放弃别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将其视为废纸;不因艰苦环境,出卖自己的人格。他保持了一个学者应有的气节和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爱国情怀。在我们狂热追星的今天,我希望这样的有民族气节,有骨气的民族英雄,得到我们的致敬和敬仰,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传奇故事。

小编每日更新,关于历史人物,文化类文章,如果喜欢请关注支持,若有偏颇,还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