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降标、减配是郑州楼市的标配?凭啥就郑州难过!

1938年,香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张爱玲给《西风》杂志投稿。初出茅庐的张爱玲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在郑州房地产市场,某些品牌光鲜的一线开发商,就像张爱玲说的这个袍子,轻轻一抖,虱子就掉。

2018年郑州有71个项目交房,32个项目集中维权。这当中,一线开发商的20个交房项目,几乎个个维权。

有人这样调侃一线开发商在郑州市场的表现:

郑州,一座来了就减配的城市。

用C级的装修标准,配十年前的塑钢窗;一套图纸用到底,每个项目都是一样的外立面,一样的水景,一样的会所,一样的装修风格;质量问题花样翻新,裂缝漏水大白墙一个不少……

绿地来了、恒大来了、万达来了、万科来了,一线大牌几乎都来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并没有给郑州带来和品牌地位相当的房子。

为什么一线品牌在郑州盖不出好房子?

为什么他们能在北上广深,在长三角、珠三角,在杭州、成都做出经典的产品,在郑州却处处维权?这些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央企、上市公司来到郑州,为什么体现不出他们的专业化、高标准、一流技术,和工匠精神?

在外地很好,到郑州很差,不是郑州地邪,是不接地气。

一个圈内闻名的段子说:卖房时流的泪,都是拿地时脑子进的水。基本上,在什么地段,以什么价格拿到地,已经决定了销售是好是坏。投拓拿地之后,后续环节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是典型的公司战略不接地气。

以龙湖为例,在南龙湖这个刚需中的战斗机拿地王,推的还是龙湖高端的天宸系列,别说现在市场不好,楼市大热的时候也不见得能行啊。

再看郑州公司高管,一线开发商当中,碧桂园算是做得比较好的,除了总经理是总部派来的杨海波,投拓总是当年本土名企鑫苑总经理出身的姚莉,营销总是老顺驰人、银基王朝出来的齐华伟,基本上个主要部门一把手都是郑州本土资深职业经理人。因此,这几年碧桂园在河南发展迅速,很快进入区域十强。而金科也是在去年换上本土老将韩恺之后,才有了较大起色。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公司战略、用人、代理商、材料供应商不能本土化,都会不接地气。

接不接地气还要看管理。

前30强的 TOP30开发商,2018年最低的销售额也在1000亿以上,最高的接近万亿。按一个项目年销售10亿计算,意味着总公司管控的项目公司数量在100到1000个之间。

每个公司都有项目总,每个区域都有区域总,管理三五个公司和管理几百个公司,这难度增长,不是累加,至少是累乘。

项目公司多,管理层级复杂,郑州公司又不在大多数一线开发商的重点区域,管控水平层层弱化,效果可想而知。

比如,金地郑州公司无拿地权限,要先向武汉公司汇报,再向更高层级申请。再比如融创,所有郑州项目图纸要汇总到天津分公司工程老总审阅。

这种情况在一线开发商的郑州分公司非常普遍,一个人看这么多份图纸,出现地砖铺到消防门口、单元入户门口是草地的情况也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一线开发商在郑州是职业经理人操盘,而本土开发商则是老板操盘。

不同之处是,老板可以讲情怀、讲面子、讲乡里乡亲、讲底线思维,住在自己家开发的小区里,哪点不满意了可以随时整修,职业经理人操盘则只有严格的销售额、成本和利润指标要求。

老板操盘和经理人操盘的区别,根源在于发展阶段的不同。

TOP30开发商全部超千亿,意味着他们都过了品牌积累的上升期,都在用标准化+高周转+强资金在全国加快占地盘、扩规模。而本土开发商最大销售额的建业2018年销售700亿,最大销售权益的正商是500亿,而永威、康桥、绿都、名门等都在100亿至300亿之间,大多仍处在品牌积累期。

换句话说,本土开发商仍处在厚积阶段,等待薄发,所以他们会讲品质、讲情怀、讲产品提升,他们仍有追求,有梦想。他们期望上市、做大规模、进入20强,但前提是在大本营牢牢扎根,积累够本钱。而一亿人口的单核城市郑州,无疑是最佳沃土。

因此,永威可以说,“我们拿到一块地,首先考虑的不是利润,是考虑如何做好产品。”清华园可以在大溪地一号院交房前,出资提升大门、景观、提标单元入户大堂。朗悦公园府可以在市场观望的时候,坚持不降价换量,专注于提高得房率、提升景观和建标。普罗旺世可以在交房多年后,由开发商出钱翻修社区公园、道路。

而这些,一线开发商的职业经理们,既没有动力,也没有权限,更没有义务,所以他们都不可能做到。总部派他们来到郑州,首先是拿到地,能进来,其次就是抓工期节点、销售额、利润率。一线开发商大多对利润率有严苛的红线要求,地价高,房价被限,只能精装改毛坯。完不成利润率指标,只能在建筑、装修上降标。

这也是为什么,郑州房地产从业者不爱买外来开发商的房子。当然,本土开发商中也有很多粗制滥造的项目,但只要本土开发商的老板们有追求,有上进心,房子就不会太离谱。

除了内因,这两年楼市行情又雪上加霜。

2016年7月8日12:30,忙了一上午的美景集团总裁王军终于有空给朋友回了条微信:别采访了,赶紧买房!当天美景以25亿元的天价艰难拿下郑纺机地块。

这一年,郑州进入9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一线开发商蜂拥而至,20多家开发商争抢郑纺机地块,震惊业界。之后郑州房价一路狂奔,直到当年10月1日史上最严调控到来,楼市迅速陷入低迷。

市场好的时候,房价不停上涨,一线开发商们全员学习碧桂园“345”高周转,急红了眼抓紧时间来郑州抢地,2015年郑州有近10个地王,2016年地王达16个!

政府出手限价,房价戛然而止,开发商傻眼了。

买了最贵的面粉,要卖最不好卖的馒头。房子都卖不动了,你还怎么高周转?成本高,房价不动,房子卖不动,利润指标压头,没法,只能降标、降价、特价房、首付分期。

精装改毛坯的,层出不穷。降低楼盘定位的,比比皆是。比如滨河新城、绿博片区,一直以120平以上户型为主,但在新开的项目中,80多平小三房比比皆是。其它各种花式降价、内部房更是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下,轻则完不成任务扣奖金,重则直接卷铺盖走人,品质?谁还关心这个?

今年过年,飞哥在普吉岛,其它没注意,岛上麦当劳的薯条引起了飞哥深深滴思考。

为啥?普吉岛上的薯条竟然和黄河路麦当劳的薯条味道完全一样!

要知道,麦当劳在全球有4万多家店,要做到薯条口感一样,必然是把标准化和接地气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据说麦当劳进入一个城市前,要提前三年在当地找一块合适的土地种土豆,土豆合格了,才开始开店炸薯条。全球4万多家麦当劳,如果都从美国运土豆,谁也受不了。

绿地在郑州及周边目前有17个项目、融创16个、万科17个、恒大14个,碧桂园最多,足有34个。

和快餐行业相比,房地产行业自从在中国诞生以来,几乎没有什么重大技术层面革新,二十多年发展,各项流程都很成熟,想标准化并不困难。事实上,一线开发商也正是这样做的,大家都在追求高周转,而没有标准化,就不可能有高周转。TOP系列开发商基本上都有各自标准化的投资模式、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以及标准化的产品线。

同样是万科城,为啥在良渚能成业界神盘,在郑州尽管销量很牛却口碑不佳?

高新区一位地产大佬评价说,实事求是讲,万科城在郑州各方面都还不错,总体上中规中矩,只是大家对万科品牌期待太高,落差太大。

但既来之,则优之。不妨向麦当劳学习,到任何地方,都认真炸好每一根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