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劼:打造张家口本土的“天坛医院”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刘柱■通讯员高博

1月18日,是北京天坛医院专家、挂职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脑科中心主任汤劼出诊的日子。上午十点半,他看完最后一个门诊患者后,迅速拿起手机打起了电话。“还有一些细节需要与参加‘神经科学冬季论坛’的外地专家沟通一下。”汤劼充满歉意地对记者说道。

作为京张医疗合作首个成功范例,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目前已拥有2个神经内科病区、1个神经外科病区,并与康复医疗、手术麻醉、重症医学、急诊医学、医学影像等诸多学科协作,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脑科中心,汤劼是第三任主任。“我来之前与前两任脑科中心主任沟通过,做好了连续加班、连续手术的准备。但工作后发现,工作强度并没有他们挂职时那么大。”话语间,汤劼似乎有些“失落”。2017年8月,汤劼上任后,原本以为每天都会被手术占满,不料却一直未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脑科中心的本地年轻医生已经可以顺利完成很多手术,甚至在他看来有一定难度的手术也可以胜任。于是,汤劼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重心,将重点放在了基层医生培养上。

汤劼说,相比其它大多数手术,脑科手术对精准度、医护人员的配合等方面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在培养一名脑科医生时,“传、帮、带”的作用尤为重要。“现在脑科中心的医生已经成长起来了,但在县区医院,脑科手术的技术还有待提高。”汤劼说,脑科疾病患者如果在“黄金抢救期”内进行治疗,治愈机率是非常高的,但如果就诊时间过长就会严重影响诊疗效果。而且每所医院都有自己的承载能力,不可能无限地接收患者。“就像北京天坛医院一样,20年前,脑科病房天天爆满,但还是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就医需求。但从10年前开始,这种情况就很少出现了。”汤劼说,北京天坛医院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传帮带”,为各基层医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脑科医生,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自身的压力,也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医疗水平正在快速发展,应该考虑发挥脑科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县区医院诊疗水平。”汤劼的目标很明确。在他的推动下,1月13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办,市第一医院承办的“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2017-2018神经科学冬季论坛”在市第一医院举办,正式组建成立“张家口市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首批加入联盟的包括市建国医院、市第二医院、张北县医院等24所市级、县级公立医院。联盟成立以后,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将每年免费为联盟医院培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人才各20名,采取导师制培训方式,由两位天坛医院专家直接带教,手把手教授,联盟单位医生可免费进修学习。此外还可通过远程会诊及疑难危重病人转会诊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医联体作用,真正实现有效的分级诊疗。

“我有信心把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打造成张家口本地的‘天坛医院’。”汤劼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