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三生三世十里锁场”,为什么其实是害了杨洋刘亦菲?

明星的粉丝们刚刚完成了一场对“锁场”的全民科普。

近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全国院线登陆,然而在上映初期斩获高票房后,却被许多媒体纷纷报出电影被粉丝大批量“锁场”,而影院也正面做出回应,用退票和“反锁场”的方式发起反击。

锁场,由此成为又一个被大众熟知的电影热词,而从“大IP”、“票补”、 “票房对赌”到“鲜肉流量”、“互联网+”……这些从陌生到熟悉的热词,一方面成为这个热闹非凡的中国IP电影时代最好的标签,另一方面深刻介入并改变了中国电影业态。

从电影行业角度看,你很难说电影热词是一个真正产生价值的产物,还是仅仅一个被打造的概念,但它所制造出的浮夸与乱象,构成了一部最生动有趣的国产喜剧。有趣的是,同样在IP黄金电影的好莱坞,却并没有生成这么多热词,从热词生产的角度来说,好莱坞out了,可是迪士尼们却利用IP产业链实际地推动了电影创作和行业发展。

在起伏跌宕的中国电影市场,IP与热词,为什么好像突然都不灵了?

“三生三世,十里锁场”:一场 粉丝“锁场”与院线“反锁场”之战

锁场并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发明的,但却被这部电影两位主演的粉丝,完成了全民科普。

什么是电影“锁场”?有院线人士介绍,正常情况下某部电影的某个场次出现空场的话,影院会撤场或换电影,而粉丝只要在影片放映之前买上1-2张票,影院就没办法撤场或换场,不管这一场最终能卖出几张票,它都必须如期上映。

另有粉圈人士透露,锁场并不是《三生》的新发明,而是早已有之,现在偶像的新片上映前,各个粉丝团都会在全国各地联动,以达到规模效果。“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场战役。”至于锁场的主要作用,一是给偶像长脸,二是保障上座率。对于粉丝们来说,锁场场数甚至已经成为偶像人气指数,如果偶像锁场场次不够,粉圈都会觉得没面子,可是这一次却引发这么大的风波,完全是黑粉作祟。

按杨洋粉丝公布的数字,此次锁场行动战果是7万场。

“但院线不会束手就擒”,有院线经理介绍,电影院不是傻子,不会看着不赚钱的场次被粉丝锁死,既然粉丝钻了院线放映的空子在先,一些影院就见招拆招,以设备故障等理由临时取消放映。这场来自院线的集体回击,被称作院线的“反锁场”行动。

而这场“反锁场”,似乎又遭遇了粉丝的反“反锁场”。许多粉丝以各种方式维权,例如打12315电话投诉。他们还发明了一句口号:在成为粉丝之前,你首先是一个站直的消费者。这场风波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将“锁场”顶上了热搜。

有业内人士指出,锁场用小钱撬动高排片,看上去很聪明,但却是用小聪明对抗大市场,是典型的粉丝思维,因为试图通过锁场来绑架电影院排片,其实是不可能的。院线靠票房吃饭,你不让电影院赚钱,必然引起反制。

“之前有些锁场现象秘而不宣,是因为某些电影上座率尚可,院线和粉丝各取所需,都默不作声,但《三生》上映后口碑迅速下滑,单场上座率急跌,最终将粉丝和院线从默契的战友撕裂成了对阵的双方”。

这场大规模的锁场之战战果如何?有业内人士分析,几乎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对于粉丝来说,锁场不像包场,对票房收入的直接作用有限。而这样全国关注的风波,对于偶像的商业号召力有减无增。而对于院线来说,票房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

而最终用个人口碑为粉丝锁场埋单的,实际上还是杨洋刘亦菲。

中国电影热词时代:“IP”、 “流量鲜肉”、“互联网+”的崛起与落寞

“锁场”并不是第一个中国电影突如其来的热词,这些热词几乎无人说得清楚源头究竟为何,是谁最先提出,又经过何种论证,但却几乎都是在一夜之间出现在所有人口中,而启动这场热词风潮的第一个热词就是——IP。

“IP”主要围绕拥有大量“粉丝”基数的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版权改编,后来衍生为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歌曲、网剧等多类型的版权开发。对资本来说,“IP”意味着可以依赖大数据预设目标观众群,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IP”成为后来一系列热词的源头。

粉丝电影成为下一个超级热词。“粉丝电影”虽然没有完整的定义,但在业内已经有了普遍共识。这类电影通常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其中的巅峰之作,就是郭敬明拍摄的《小时代》系列,尽管电影内容空洞无比,但许多粉丝为了一睹偶像纷纷追捧,最终话题和票房相互成就了该系列的高票房。

更重要的是,粉丝已经越来越主动,粉圈人士介绍,粉丝已经越来越深介入到粉丝电影的宣传中,粉丝希望通过介入这些粉丝电影宣传,在心理上拉近和偶像之间的距离,而这种粉丝集体行为也的确推动了粉丝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但为粉丝电影降温的,同样是郭敬明。

如果按照明星粉丝数计算,《爵迹》的票房至少应该在十亿以上,但事实证明影片票房遭遇了滑铁卢。在这之后,粉丝电影的神话实际上已经破灭了,业界终于清楚认识到,明星微博粉丝和票房号召力绝对不能划等号,因为粉丝数不代表粉丝实际购买力,粉丝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座海市蜃楼,远看宏伟壮观,实则遥不可及。

与粉丝电影相伴相生的另一个热词是流量鲜肉,指人气高的年轻男女星被作为很多影视剧的流量担当,无论故事多狗血,只要是自家爱豆的作品,粉丝们都会为这些作品贡献流量。

对于“流量鲜肉”演技和票房号召力的评价迅速分裂成了两派。多数影评人认为,流量鲜肉对于中国电影的破坏力远远大于建设性,对于流量鲜肉的纵容直接导致了国产片品质下降,这种持续的批判在2017年上半年达到了高潮,李易峰、杨洋的小鲜肉替身风波和《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带回一线实录》引发了一场网民热议。

但市场人士却普遍肯定了鲜肉明星的市场价值,尽管演技尚显稚嫩,工作态度也参次不齐,但鲜肉明星的市场号召力依然是显而易见的,也不应该将小鲜肉一概而论。

有热词在争议中继续被使用,就有热词在时间中消逝。例如早前甚嚣尘上的“互联网+”电影,最近已经少有人提。2014 年 6 月 15 日,博纳总裁于冬在那一届上海电影节上表示,未来电影公司都会为 BAT 打工,“BAT 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3年过去了,电影产业的创作权力却越来越回到了传统电影公司的手中,而想象中来自BAT和互联网的颠覆来的并不那么猛烈。

曾因“以后的影视行业不再需要编剧”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的前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已经离职,而阿里影业经历了换帅、内部整合,但依然没有玩转电影内容生产这个核心环节,由阿里影业主导的《摆渡人》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从票房上不算失败,但肯定算不上优秀的电影作品,电影的产品经理思维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实行不通,电影终究还是要回到创作上去。

IP鲜肉怎么不灵了:IP电影被“锁场”

“热词正在失灵,好电影才是真正的票房灵药,这正在再次成为业界共识。”一位影评人认为,“哪个热词可以保证票房大卖呢,锁场、粉丝电影还是流量鲜肉?它们最终都被一部没有任何热词支撑的《战狼2》打败了。

有业内人士忧心地表示,长久以来,中国票房繁荣依赖的并非电影,而是影院。“跑马圈地”让中国电影市场维持了每年 30% 的增速。但按照电影调研机构凡影的研究,影院扩张带来的票房增长,已经触碰到天花板,如何挖掘新的观众?靠热词肯定不行,靠IP是个办法,问题是如何用好IP。

好莱坞电影IP市场也正在进入黄金时期,一大批超级IP被拍成电影系列,但却并没有产生中国电影行业那么多的热词。

好莱坞的IP开发主要分成两类,一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全产业链开发。2008年,迪士尼相继收购了动漫巨头漫威与卢卡斯影业,扩大自己的IP储备。近年来好莱坞最火热的漫威宇宙和星球大战宇宙,即是迪士尼具有代表性IP开发。

迪士尼还将自己的经典动漫如《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开发为真人电影,这套产业模式为:将已有IP品牌打造电影完成第一轮盈利,再通过电影的成功进行周边产品开发,打造一个由“电影+衍生品+娱乐地产”的IP生态圈。

另一类为专注于IP电影的开发,例如环球投资拍摄了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新木乃伊》,计划开创一个暗黑宇宙;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影业合拍了重启版《哥斯拉》,又和腾讯影业合拍了《金刚:骷髅岛》,开启了“怪兽电影宇宙”的序幕。

无论好莱坞的IP游戏玩得如何丰富多彩,其起点都是作品本身,其后一系列的商业开发都基于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和由此塑造出的经典角色。从来不是IP成就了电影,而是电影创造了IP。

热词没有错,IP也没有错,可怕的是中国电影深陷票房的数字游戏和IP游戏不能自拔,让热词淹没了电影本身,令市场坠入烂片为王的囧途。

从某种意义上说, IP热词无形中构成了对中国电影的“锁场”,它们制造了足够繁华的表象,但被制造的虚假繁荣,终究如同泡沫,融资、杠杆、对赌、资本运作给不了中国电影最需要的产业升级,锁场、鲜肉、流量、热搜给不了观众想要的好电影。而当这些热词逐渐冷却,中国电影却正在从一片IP狂热中解锁,从IP为王回到内容为王。“热词可以很好地描绘一个电影时代,但推动中国电影向前走的依然是好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