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明当年有多火?她怼的闺蜜是谁?扒出一场饭局背后的时代记忆

最近,苏小明火了!在一条偷拍的饭局视频中,她大爆粗口,作风相当豪放,真真一枚女汉子,和以往的温婉形象反差极大,确实令人大跌眼镜。偷拍别人的私人生活并在网络上公布是很不道德的行为,首先这个偷拍的人应该受到大众的谴责,然而,我发现评论中也有好些人在问:“苏小明是谁?”

要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暴露年龄的,因为80后知道的可能都不多,我们70后虽然当时还处在童年,苏小明和她的成名曲《军港之夜》已经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场划时代的音乐会——1980年由北京晚报发起举办的《新星音乐会》,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造星运动,宣告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也成为改革开放文化解冻的信号。年轻的苏小明正是在这场音乐会中一炮而红。

很幸运我最近采访了这场音乐会的策划组织者之一,当年北京晚报文体部记者沙青老师,还有当年音乐会的主持人阚丽君老师。谈起39年前的这段往事,似乎许多记忆都被唤醒了,恍惚之间,仿佛又回到了1980年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

“那时北京晚报刚刚复刊,整个社会正处在思想启蒙的上世纪80年代之初,是一个大梦方醒、胃口大开的年代。邓丽君、三四十年代的时代曲、雅尔的合成器、杨百翰、钢鼓乐队,我们空空荡荡的大脑,一股脑地涌进来如此光怪陆离的音乐形象,让我们每一天都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憧憬与渴求。”沙青回忆道。

“那个年代,邓丽君歌曲的卡式录音带刚刚传入大陆不久,开始时人们只敢在家里拉上窗帘偷偷听这所谓的‘靡靡之音’。我们作为文艺记者,天天泡在剧场里,特别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人们需要新的音乐语言,新的音乐形象。人们需要借助新的音乐翅膀,抒发他们已经积郁太久的思绪和梦想。”职业的敏感性和置身藩篱之外,使当时的新闻媒体最先尝试着呼唤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新星音乐会已经箭在弦上,那一年沙青26岁。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诞生初期的几大事件都是由媒体操作和推动的;中国流行音乐的接生婆,并非音乐界,而是新闻界,这也是时代弄人的一个真实例证。”沙青感慨。

1980年9月18日,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本报举办〈新星音乐会〉》的消息,并用醒目的黑体字注明:“歌坛新星朱明瑛、苏小明、郑绪岚、任雁、吴国松、李默、远征、王静参加演唱 新影乐团轻音乐队、海政歌舞团轻音乐队演奏乐曲 新秀阚丽君报幕23日、24日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同时还在消息旁边的重要位置配发了署名“本报编辑部”的评论文章《推出新人推荐新歌》,在文中解释了“新星”的意思和举办“新星音乐会”的目的。

回忆起当时演出的盛况,沙青说:“不到7点,排队买票的长龙已经从首体的售票处门口一直绵延到了动物园!到队伍前面一打听,都是凌晨一两点来排队的。这下一块石头落了地。9点开始正式售票,不到3个小时,两场演出3万多张票就全部卖光了!”

1980年9月23日(中秋节)、24日,“新星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隆重上演。9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向北京地区播出“新星音乐会”实况录像。10月1日下午,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新星音乐会实况录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

主持人阚丽君当年不倒20岁,是个从哈尔滨来的女孩,在那次音乐会上,阚丽君脱颖而出,一夜成名。她一改往日报幕员简单地预报节目的俗套,将音乐会的主题、歌手的情况和歌词大意融汇在一起,以优美的语言展示出来,令观众耳目一新。时至今日,谈及当时的情况,阚丽君依然兴奋不已。“整个体育馆里一万八千人,座无虚席,掌声震耳欲聋,那种情景令人终生难忘。散场后已经10点多钟了,很多人是走着回家的,因为太兴奋了。”

《新星音乐会》虽然仅仅上演了两场,但推荐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咪咪曲》等一批新歌,立即通过电视、电台、唱片、歌曲集出版等传播形式,风靡全国。包括苏小明在内的一批新崭露头角的歌唱者,成为大众的新偶像。他们的舞台形象、表演风格,乃至服装服饰等,均为大众效仿。而我们这代人对这场音乐会的记忆是,家里大人小孩都在抄歌词,背歌词,学唱这些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奄奄一息的中国唱片社接受了《北京晚报》的邀请,在演出现场加了一只麦克风。就是这只麦克风,挽救了当时的中国唱片业。《新星音乐会》唱片,共销售了八十余万元,发行数百万张,中国唱片社由此扭亏为盈。

新星音乐会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之后,此后发生的故事有的却鲜为人知。这股新鲜的文化思潮引起了不小的非议,沙青最后因为“不适合再做意识形态领域的报道”而被调离文体部,派去报道工厂,北京晚报总编也被调离。但是新星音乐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无法逆转,文艺破冰开始艰难地进行。

“新星音乐会已成为一段温暖的集体记忆,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发轫时期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成为一张报纸与她的读者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历史实证。”如今年过花甲的沙青依然无限感慨,这是一段不该被忘记的历史。

下面再说回到那场网红饭局,被苏小明狂怼的闺蜜看着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是谁,直到被万能的网友扒出她叫邹倚天,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过一部很红的电影《红衣少女》,她饰演女主角安然。当这个名字一出现,所有属于80年代的记忆如潮涌来。

该片改编自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讲述了一个爱穿红衬衫的个性女孩安然,在评选三好学生期间所发生的故事。该片获1985年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红极一时,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实这部电影和《新型音乐会》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化思潮涌动,开始进行反思与创新的作品。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已经上初一,记得看了不下一遍,非常喜欢叛逆少女安然,和她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色上衣。这件衣服即使在现在看也非常美丽,但是在那个时代却在学校饱受非议,甚至影响到她在学校评三好,就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

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安然那双清澈的眼睛,她不是寻常意义上那种乖巧美丽的女孩子,有点像假小子,充满活力,敢作敢为,和男孩子打成一片,对于虚伪丑陋的现象勇敢揭露,即使他们是班主任和班长。

这个形象不啻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挑战。安然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正是人们在变更的新时期所倡导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所需要的,安然的真诚是人们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起码的要求。红衬衫是影片中一件贯串性的道具,它在影片中的作用不是一般的隐喻,意蕴丰富的象征,既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对真诚的追求,也表现了她勇于脱出窠臼,向世俗观念挑战的勇气,同时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说实话,80年代的很多电影的水平完全超越现在的电影,那种温暖的日常生活场景,真实细腻的人物塑造,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深远的现实意义,使之成为可以永留史册的电影,也成为大时代的真实注脚。

据说《红衣少女》是16岁的邹倚天的第一部电影,可惜也成了她不可逾越的巅峰,此后她慢慢淡出大众视线转入幕后工作。再回归时却已经是35年之后,出现在这样一场被偷拍的饭局上。

这真的是一场“内涵饭局”,竟然可以深扒出这么多80年代的记忆,一首歌,一场音乐会,一部电影,在今天可能已经是习以为常,甚至看过就忘,而在当年却有着如此划时代的意义,它们记录了40年前的改革开放,文化思潮的艰难破冰,一段难忘的历史。

说明 : “京味儿”是北京晚报首席记者张鹏的头条号专栏,全部为原创文章,内容以名人专访、北京故事、人物特写为主。如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微信号zp53579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