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碑中之王《瘗鹤铭》:字字都是国宝,何人所书成千古之谜!


《瘗鹤铭》残碑为摩崖刻字,被誉为“碑中之王”,“大字之祖”,现珍藏于江苏镇江焦山碑林北侧的一座亭子中。《瘗鹤铭》自宋代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评价,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传世名迹。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成为千古之谜。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六朝时期,一位自称“华阳真逸”的南朝隐士在华亭得到一只仙鹤,想不到两年后仙鹤在镇江竟然仙逝而去。主人在震惊之余用玄黄的丝绸包裹了鹤的遗骸,将之葬在焦山下,并在葬鹤的土丘旁写下了一百多字的《瘗鹤铭》进行凭吊。由于《瘗鹤铭》书法绝妙,被人请工匠将全文刻在焦山摩崖石壁上。图为焦山碑林。
历代书家都把《瘗鹤铭》作为书法学习的重要范本,几乎历代所有的名家都临摹过它。《瘗鹤铭》自宋代至21世纪的千年间得到无数赞誉,被认为是“碑中之王”。 宋代黄庭坚吸取了它的精髓,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焦山读书时与《瘗鹤铭》朝夕相处。无数文人墨客探访这篇书风奇特的铭文,在临摹拓片之后,题词赋诗。

《瘗鹤铭》名动天下。人们纷纷猜测,瘗鹤铭的作者是谁,而原文内容又是怎样?学术界倾向于王羲之或陶弘景,但都还缺乏证据。《瘗鹤铭》的作者成为困扰书法界的千年之谜。大约在唐代中后期,因雷击或塌方《瘗鹤铭》崩落长江中,北宋熙宁年间,镇江郡守钱子高发现两块残碑,惊为天书,立亭保护,自此名扬天下。不料到明代洪武年间,《瘗鹤铭》的残碑彻底坠江,沉在江底。图为书圣王羲之画像。
《瘗鹤铭》拓本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深深影响了日本的书道进程,也成为1937年日本侵华的掠夺目标。日本的“金百合计划”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掠夺《瘗鹤铭》。面对日本人的掠夺,《瘗鹤铭》残石被连夜移出。直到1962年,5块《瘗鹤铭》残碑才被正式移入定慧寺边上的碑林,镶嵌在焦山碑林碑亭内。图为焦山定慧寺。
清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捞出,粘合为一,可惜仅存残字九十三个。这就是摆放在焦山碑林的《瘗鹤铭》残碑。而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自此,打捞《瘗鹤铭》残石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图为打捞国宝《瘗鹤铭》。

9年前,镇江市组织两次打捞,其中三块残石上的四个字被初步认定为《瘗鹤铭》残字,这几个字被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称为字字国宝。《瘗鹤铭》它既是成熟的楷书,又是研究楷书发展过程中篆、隶笔势遗踪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图为打捞国宝《瘗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