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季《变形计》,头一次感同身受地憋屈了





前两天,热搜常客《都挺好》终于迎来大结局。最让人意外的情节,莫过于苏大强这个蔫怂的老头,最后竟然温情了一把——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他,走失时抱着一本用半年的私房钱换来的练习册。




只有糊涂到忘了明玉几岁的时候,他对女儿的关心才原原本本地表现了出来。而之前他在明玉面前的表现可不是这样的,整部剧里,抛开最后的催泪桥段,他严肃认真对孩子表示关心的话,恐怕超不过十句。



可能“爱”在中国式家庭里,就是这样一种难以启齿的东西。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爸爸/妈妈”爱你,肯定远远少于“少废话,赶紧吃饭”。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对“爱”的表达就是“训”。

新一期的《变形计》里,两个城市家庭的沟通模式,可以说是把中国家庭的“隔离式交流”发挥到了极致。

对学校毫无好感的张晟骏,日常被叫起来上学的方式,是妈妈掀开被子照着头顶来两下。




张妈妈脾气真的是过于暴躁了,火一上来,冲着孩子就只有“吼”和“打”。

张晟骏在学校迟到、逃课,老师把张妈妈叫到学校谈话,在她的极力争取下,张晟骏才没有被开除。上车后,张妈妈听到儿子还在和自己顶嘴,火到一瓶子直接砸过去。




张晟骏半夜偷偷刷了爸爸的卡,回家后果然被发现。张妈妈照例上演一番“怒吼教育”,一场闹剧最终以张晟骏大声朗读保证书告终。




这样的教育方式,实际上非常不走心,只是把一些固有的教育行为生搬硬套地做出来而已。张妈妈根本没有在思考儿子种种行为的动机,更不用说和他好好地沟通了。

而刘国辉和爸爸的相处模式,几乎正好是角色对调版——吃饭的时候,刘国辉一味指责爸爸,后者作为长辈,在语气不善的儿子面前完全提不起气势,只是“唯唯诺诺”地听着。




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僵硬、冷淡,甚至根本没有住在一起。平时负责管教刘国辉的,是他的舅舅。



(舅舅也是一言不合就上手,孩子好苦)


刘国辉在网吧打游戏,被突击检查的警察带走。警察打电话问刘爸爸能不能接儿子回家,竟然被他一口拒绝。




在旁边听着的刘国辉,虽然没有说过什么,表情却明显黯淡了下来,低头沉重地叹了口气。




冷硬的交流,只能换来疏离的态度。虽说张晟骏、刘国辉已经不是小孩子,对人和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他们的想法、判断,还处于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在“青少年”这个特殊时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模式,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妈妈“突然就照脑袋来一下”的沟通方式里成长起来的张晟骏,和同学相处时脾气也是阴晴不定,得到了“社会人”的评价。




长期接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张晟骏早就对他们失望透顶,习惯用逃避解决问题。其实,他的埋怨里全是委屈,本质上还是在责怪父母讲话太过分。




和爸爸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刘国辉,其实一直没有走出母亲去世的阴影。

我们无法得知这件事是怎样在父子心中埋下心结的,我们只能看到,以前的刘国辉努力学习,是为了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而现在,这个守在心里的目标,就这么没了。




阿杠觉得,如果有耐心体贴的疏导,他其实是能够想明白自己真正想去做什么,并为之努力的。但现在,他对家人、对自己都有些迷茫,自顾自地进入了一个封闭、冷漠的状态里,也没有办法好好处理自己的人生。




实际上,这两个家长对孩子的爱,并不比那些擅长沟通的父母们少。

张妈妈在机场望着张晟骏离开的背影,想到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都见不到儿子,难过得直接哭了出来。




第n次和刘国辉不欢而散的刘爸爸,看着出租车开远,只能无力地喊了句“别走”。可能那个时候,他也在懊恼自己太不会说话了吧。




他们的牵挂、关心,一到嘴边,就变成了责备。种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言行,也是一种笨拙。

甚至刘爸爸在听到“你不关心我”这样的埋怨时,还茫然地反问了一句“什么是关心啊”。




张妈妈迫切希望儿子好好读书,抬手就打的同时,内心也坚持着“卖房子都会供”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我们总是容易忽略,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也都是孩子。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知道如何以家长的身份,和另一个独立的个体沟通。

而无论是张晟骏还是刘国辉,他们的叛逆、乖张,其实也都源自对父母的不满足——为什么要以这样僵硬的方式交流,而不是理智、有效地换位思考呢?

当爱藏在棍棒和忍让下,家长和孩子是无法实现双向沟通的。而沟通的僵局,可能仅仅需要一个被打破的机会。




张晟骏和刘国辉的变形计才刚刚开始,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对自己原本的生活有所改观。




希望这次变形,能让他们彼此都找到沟通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