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河长助手”下水 前半夜后半夜偷排污水实时“追捕”

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

生态环保领域

迈进一步

“河长助手”水质实时监测溯源系统

上线

截至目前

已在南沙河流域布设了

29个微型光谱水质传感器

实现了对水质的

实时监测

污染源追溯

不管是前半夜

还是后半夜

想偷排污水

都能第一时间

被抓捕

!!!

3月1日上午11时左右,海淀区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员在监测大屏上发现,崔家窑湿地监测点上的传感器飘红报警。同一时间,海淀区水务局相关领导和主管区领导手机上的“河长助手”APP上也发出警报。

河道所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发现该监测点位附近的排水口水质并没有异常,就沿着河道向上游排查,大约走了200米,看到马路边树林里,一个污水井盖被顶开,污水直排入河。

污水井盖为什么会被顶开?工作人员又沿着污水井来水管线排查,上游没有问题;排查到下游,得知下游污水处理厂设备故障,造成来水不能及时处理憋在管线里,把污水井盖顶开了。污水处理厂立即打开应急泵,加快处理来水。

从发现报警到污水井盖重新盖上,前后只用了两个小时。

“要在过去,水里没有传感器,我们不可能第一时间发现水质变化,更不可能及时处理。等我们肉眼看见的时候,污染已经很严重了。或者排污量不大,根本发现不了。等考核断面水质时,不达标都不知道为什么。”海淀区水务局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人何思介绍。

崔家窑湿地所在的南沙河是海淀区北部最重要的河流,流域范围覆盖北部四镇,其水质情况直接决定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整体水环境情况。南沙河是北运河上游水系,出了海淀,流经昌平、朝阳后进入通州,也影响沿途水环境。

2013年以来,海淀区对南沙河流域进行了截污治理。2016年,所有排污口基本封堵。但水质仍然时好时坏。

“存在夜里偷排和雨污混流的情况,靠传统人巡的方法,很难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何思说,而且传统的水质监测,由工作人员去现场取水样,拿回实验室分析,1到5天才能出结果。等结果出来了,再去追查排污责任人和排污行为,证据已经失效了,也不能及时制止排污行为。

2018年夏天,海淀区水务局和中关村自主创新企业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河长助手”水质实施监测溯源系统。芯视界公司创始人鲍捷是海淀区“创新合伙人”,他的团队研发的“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实现了传统光谱仪的小型化和传感器化。

玻璃球中间的,是芯视界公司“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的核心——自主研发的芯片

“检测水质不用再现场取样拿回实验室分析了,把微型光谱水质传感器放在水里,每10分钟就能回传一次数据,发现异常立刻报警。通过加密布设和污染物分析,还能溯源。”芯视界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这种传感器体积小、布设灵活,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也能布设。而且与化学水质检测方法相比,免试剂、无耗材,不会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目前采用的电池可持续供电半年左右,不用人工过多维护。

经过夏天、秋天、冬天、春天的测试,“河长助手”系统性能稳定,传感器即使在冰层下也能回传数据,而且实现了对COD(化学需氧量)、QDI(水质光谱综合指数)、浊度、温度等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的监测。

截至今年3月,海淀区已在南沙河流域布设29个微型光谱水质传感器,布设点位包括干流的监测断面、排水口、支流入河口、支渠等。截至目前,已监测上百起排污事件。

微型光谱水质传感器,自带GPS定位。使用时将其放置水中,下方坠以铅坠进行固定。

今后,海淀区还将在南部的万泉河、圆明园福海、翠湖湿地等区管重点河湖布设“河长助手”系统,逐步实现区管河湖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