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临潼”概况

临潼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南依骊山,东邻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邻浐灞生态区和新筑国际港务区,北邻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全区总面积91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临潼区地貌基底构造,属渭河断陷谷地中次一级的构造单位,即临潼—高陵断块隆升带,这种构造格局开始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形成于第四纪,是喜马拉雅山运动的产物。由于新华夏系及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在该区内的联合作用,这两组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体系,严格地控制着盆地内的各种构造方向,使地貌结构形成以下的特点:

①由于盆地边界呈现锯齿状追踪断裂性质,所以,地貌上呈现锯齿状破裂面;

②由于自盆地中心向周围产生了阶梯状不对称的块状断面,所以地貌上出现一系列东西或北东向的隆起和凹陷;

③由于南、北山麓及黄土台塬的陡坎崖面均呈东西或北东向的弧形走向,所以黄土台塬上的缓岗及拗陷亦成东西或北西向排列;

④由于骊山大小峪口洪水在山前拗陷区不断积淤西移,所以山前洪积扇裙亦自东南向西北迁移、堆积。[2]

气候特征

临潼区位于东亚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兼有两种气候的特点,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暖和,多风,干燥,回暖早,升温快;夏季炎热,日照长,多雨兼伏旱;秋季温暖,降温快,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而雨雪少。[3]

水文概况

临潼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0条,均属渭河水系。其中,境内河流7条,界河1条,入境河1条,过境河1条。南岸有零河、戏河、玉川河、沙河、五里河、临河、三里河、韩峪河8条河流汇入渭河,北岸有石川河汇入渭水。

渭河

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海拔2609米高的鸟鼠同穴山,流经24个县市于潼关港口入黄河,流域面积134766平方千米。渭河从临潼区西泉乡宣孔村入境,向东流经行者乡至新丰镇席家村以东,北折流至交口乡陈家庄,又东折流经何寨乡,至油槐乡南赵村入渭南县境。在境内河道长36.5千米。

零河

发源于蓝田县北岭北麓韩家岭,沿临、渭两县交界流入临潼区零口乡,经何寨乡寇家村入渭河。主河道长49.40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76平方千米,境内流域面积115.3平方千米。

戏河

发源于临潼区仁宗乡仁宗村,流经仁宗、东岳、穆寨、土桥、代王、纸李、零口、新丰、何寨等9个乡镇,在新丰镇胡家窑村入渭河,主河道长32.23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15.4平方千米。

玉川河

发源于临潼区土桥乡张贾村,流经土桥、代王、新丰等3个乡镇,在新丰镇王庄村入渭河,主河道长15.53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8.24平方千米。

沙河

发源于临潼区仁宗乡北陈村,流经仁宗、晏寨、新丰等3个乡镇,在新丰镇三育村入渭河,主河道长12.78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4.62平方千米。

五里河

发源于仁宗乡张坪村,流经骊山镇,在行者乡蔺家村入渭河。主河道长9.0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3.24平方千米。

临河

发源于临潼区仁宗乡仁宗庙西侧,流经仁宗乡,过县城北行者乡船王村入渭河,县城西有潼河,为临河支流,发源于骊山镇峰王沟,在县城北汇入临河。临河主河道长15.51千米,控制河流面积19.19平方千米。

三里河

发源于临潼区仁宗乡张河沟,流经仁宗、斜口、行者、西泉等四个乡,在西泉乡王庄村入渭河。主河道长17.08千米,控制河流面积29.92平方千米。

韩峪河

发源于西安市洪庆乡老湾吴村,流经临潼区仁宗、斜口、韩峪、西泉等4个乡,在西泉乡魏庄村入渭河,主河道长18.25千米,控制河流面积35.62平方千米。

石川河

发源于铜川市后烈桥,流经铜川市、耀县、富平、临潼等4市县,在临潼区新兴乡水北村入境,于交口乡迎仁村入渭河。境内流长32.3千米,控制流域面积4356.8平方千米。

据公安年报数据显示(户籍数),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86755户,户籍总人口702484人。其中,农业人口58471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3.24%;非农业人口117766,占总人口比重为16.76%;男性人口35527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0.57%;女性人口347206人,所占比重为49.43%。迁入人口3702人,其中省外迁入1275人;迁出人口2790人,其中迁往省外988人。全区户籍出生人口8769人,人口出生率12.48‰,死亡人口1981人,死亡率2.8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55874人。

2017年,全区常住人口68.9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0.81万人,城镇化率为34.9%,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1.72万人,其中男性36.24万人,女性35.48万人,比上年增长 0.2%。[1]

区内居民大多为汉族,少数民族占的比例较少,有回、壮、藏、满、朝鲜、土家族等18个少数民族约2200余人,主要分布在骊山街道办事处,大多聚居于临潼城区。

全区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五教齐全,宗教活动频繁。

临潼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战国时,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栎阳。

秦孝公时,置栎阳为县,因渭河以北地区土地平坦、面积广,盛产粮食,自秦汉到隋唐,始终保持了县的建制。除古栎阳外,还有万年(今栎阳镇)鄣县(今交口镇)平陵、粟邑(今康桥粟邑)等县。

渭河以南在周代为骊戎国,并有戏邑、芷阳之设。

秦始皇帝嬴政时设郦邑(公元前231年)。

汉高祖时改郦邑为新丰(县城地址在今新丰,公元前197年)。

唐垂拱二年(686年)改为庆山县,天授二年(691年)置鸿州并鸿门县于零口。

神龙三年(705年)废庆山县复为新丰县。

天宝三年(744年)设会昌县(今城区所在地)。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把新丰并入会昌,改名为昭应县。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临河(石瓮寺沟水)绕城东而过,潼河(温泉水)绕城西而走,随取名临潼。

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降栎阳县为镇,归属临潼县。

明清之时,临潼归西安府治辖。民国时属咸阳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临潼解放,为渭南地区管辖。

年改为省辖。

1958年划归西安市。

1961年复归渭南地区。

1983年10月划归西安市管辖。

1997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57号):撤销临潼县,设立西安市临潼区,区政府驻骊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