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还想靠着复制粘贴“混”到毕业?小心学籍没了!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清华大学学生纪律处分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与2017年公布的《细则》相比,此次修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规定方面。例如其中的显著变化就是对学术不端加大了处罚力度,

学位论文抄袭者可被开除学籍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职责,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视不应只体现在它的内容上,更需要体现在研究者的态度、品质上。清华大学重新修订《细则》,对发生在学位论文上的学术不端行为给予更严厉的处分,体现出了高校对待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

看完清华的新规,不少人感慨“上大学再也不能马虎了”。确实,现如今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

在经历了高考的重压之后,上了大学很多人开始挥霍时间、放飞自我,抱着“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混”到毕业,交作业、写论文、做实验也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应付了事。

这是不是让一些人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样子?但这样的情形可能不能持续多久了。随着各大高校都在严把“毕业关”,“由你玩四年”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尤其是学术不端的底线越来越明确。

大学生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身份,学术道德也就是人生的一把重要衡量标尺。

诚然,大学生们对未来的规划都不太一样,毕业后可能也不从事学术工作,也不想在科研上做太高的要求,只想凑够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

再加上需要面临就业的压力,更让有些人终日忙碌、无心学术。但这些都绝不是虚度光阴、学术不端的理由。

学术研究是人类高级知识活动,学术道德也必须被严肃对待。随着学历层次提高、学术能力加强,学术道德也就越应该被重视。

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术界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术研究行为会给行业和社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影响。

大学培养的大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

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影响着各行各业的道德水准。因此,治理学术不端,其意义其实早已超出治理本身,大学所立下的道德规矩,具有辐射全社会的作用。

尤其是,大学作为承载社会期待的地方,理当对不正之风保持“洁癖”,这里培养出的学生,既是智力担当,也是道德表率

他们的学术成果,未必要作出多么开天辟地的巨大贡献,但一定要包含着光明磊落的学术良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格言高悬,与君共勉。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司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广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课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里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课堂,挖掘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分享你最关注的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