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海南人你知道这个“福地”地方吗?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海南卫指挥使杨义在这里建造一座“琼台福地坊”故名“琼台福地”。

遗址原建有关帝庙、圣母祠、文昌阁及东西廊庑等古建筑。位于府城关帝巷内,向里走大约50多米,平地上突起一个山包,这就是琼合福地遗址所在的抱珥山。

石阶通往高高在上的琼台福地,九石阶一平台,共二十七台阶、三个平台,福地轩就建在第三个开阔的平台之上。这个高台两侧的护墙之上,各有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头露出墙外。台阶两旁和高台的石护栏上,每个柱头都有一头栩栩如生的姿态各异的小石狮,与对面的同一方向,一共有十五对。

栏杆对称的每块栏板外侧刻有花卉芳草;每块栏板内侧,各有唐至清代琼州的一位文臣武将或文化名人浮雕,并刻有人物籍贯、官衔、生平事迹和评价文字,以及人的活动情景,一共有三十位,如丘濬、海瑞、钟芳、唐胄、薛远、陈实、谢宝、吴典等。这些海南先贤,才华横溢,荟萃琼台福地,是福地的光荣,是海南的骄傲。

福地轩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大门前两根盘龙石柱。两根石柱相对称地各镂空刻出一条巨龙。盘绕石柱的龙身上站着民间传说的神话人物雕像:奉玉板的曹国舅,拿铁仗的铁拐李,摇鼓的汉钟离,骑驴的张果老,吹箫的吕洞宾,戴竹笠的何仙姑,持大拍板的蓝采和,提花篮的韩湘子,还有浪中跳龙门的鲤鱼以及花草、虫鸟……龙头相向,嘴含珠,眼圆睁,须飘拂,整条龙像要腾空而起。玲珑剔透的石柱内容丰富,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石匠心灵手巧,雕凿的技艺无与伦比。

穿过两旁悬挂“琼台胜境旖旎扬天下,福地丰碑峥嵘耀海南”楹联的大门,眼前出现翠竹葱茏的庭院,两侧庑廊墙壁上嵌入很多石碑。庭院的北端,绿瓦、红墙、红柱、红栏杆、镂花窗、红灯笼使二层重檐的琼台阁显得分外壮观。而歇山式屋顶的脊梁上,两条长龙对着小宝塔相向蜿蜒,重檐四角,各踞守着一只神态自若的石麒麟,使楼阁有了动感,有了活力。

1994年,琼山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1999年琼山市人民政府在琼台福地旧址上,琼台福地牌坊得以重建,关帝殿得以重修,又新建起福地轩、琼台阁、东庑廊、西庑廊等,组成琼台福地纪念馆,恢复了昔日的辉煌和热闹。

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的一条南北小巷,关帝巷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