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需要這樣的“街坊”

“街坊”這詞兒好像離我們很遠了,很少用了,變得陌生了。“街坊”有兩個含義,一是大家居住在一起的地方,再一個就是居住在一起的鄰居。不管怎麼說,對這樣的地方有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住在這裡的人有一種信任感和親切感。

街坊是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談天論地、家長裡短、避暑乘涼、美食分享、重要儀式的所在,那裡是大家的精神家園,認知的符號。只有到了這裡,才找到那份發自內心的安全感和放鬆感。

世道變了,生活也變了,街坊自然跟著發生了變化,單位的家屬區變成了社會化的住宅小區,高高的圍牆把居民進行了階層劃分,變寬的道路也加劇了這樣的分裂。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和街坊相處了,彼此的地位不再對等,彷彿雙方共同的東西越來越少,只有殘存的記憶。

再看到這樣的稱謂,蠻親切的,只是現在變成了招牌。不管怎樣,還能記得這個名字,就是一位重感情的人,再做這樣一個懷舊的項目,是一位有情懷的人,心中還想著舊日的時光,街坊是可以隨時敲開對方家門的,是可以無話不說的,是包了餃子,第一碗要給街坊品嚐的。

青園小區是石家莊建設較早的居民區,因為單位在那裡做社區養老,便會經常去看看。青園小區產權單位較多,各自成獨立的空間,還殘存了過去單位家屬院的味道。隨著時光流逝,小區也便陳舊了,年輕人搬走了,萬幸的是這種氛圍還苟延殘喘滴存在。

這裡還有這樣的土壤,很好的創意,支持、點贊。畢竟是一種創新,總要有一個過程,包括物業的設計,品牌的選擇和組合,景觀的設計,以及謀些懷舊的設施及場景,都是需要經過精心考察、論證建設和營銷的,最重要的是顧客的接受。真心希望這樣的探索能結出共贏的果實,為未來購物中心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道路。

其實,“街坊”應該是最接地氣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真正的靈魂。總想弱弱地問一句:你還可以在任何時候,毫無顧忌地敲開鄰居的門嗎?你還敢把家裡的鑰匙放在鄰居家嗎?相信對很多人來說,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我們失去的最珍貴的東西,也就愈發感覺到“新街坊”的價值。

這樣說起來,項目的招商組市就變的簡單了,留住這樣的記憶和感覺,按照這種感覺和記憶,去把它的功能擴大,包括現在的餐飲、購物、娛樂等,當然是更大眾化的品牌,很自然滴融入這樣的環境,這個項目也就成了。

現在購物中心的同質化已經非常嚴重了,尤其像萬達這樣的城市廣場,在給當地帶來房地產的繁榮的同時,對當地人文生態也是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毀滅性的重創。這要佩服深圳人的魄力,在中國的所有大中城市中,只有深圳沒有讓萬達廣場落地。

我們總喜歡拿文化說事兒,把那些和我們毫不相干的,自以為是高大上的泊來文化奉為圭皋,再用崇洋的建築外觀固化這樣的不倫不類,住在裡面,除了浮誇的虛榮和攀比,就剩下自欺欺人的快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