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绩效管理办法呼之欲出 超7万亿项目迎运营大考

据经济参考报4月9日消息,目前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正在计划推动部分地区开展PPP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修订PPP项目绩效管理办法。这被业内视作推动PPP下一步规范发展的核心,“绩效”将成为PPP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财政部PPP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落地项目净增229个、投资额2825亿元;落地项目累计4920个、投资额7.5万亿元,落地率56%。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PPP研究所专家卓识对媒体表示,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至今PPP已有超7万亿规模的项目落地,常规来讲,经过18个月至24个月建设周期,现在都进入到运营环节,开始涉及财政支出的预算安排。“也就是说,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已经到了关键节点。”卓识指出。

PPP项目绩效管理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以PPP项目为载体,以绩效管理为手段,以实施结果为导向,以绩效提高为目标,对PPP项目预算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控制并节约项目资金,最大化确保预算安排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早在2017年,财政部网站的一则通知就将PPP项目绩效管理与项目入库做了挂钩。

2017年11月16日,财政部网站曾公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通过负面清单严控新项目入库,并对总投资超17万亿元的万余个PPP入库存量项目进行集中清理,清退不合规项目,并于2018年3月底前完成。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清理退库PPP项目2557个,涉及的投资金额达3.0万亿元,整改完善的项目共2005个,涉及的投资金额达3.1万亿元。

重建设轻运营一直是PPP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严格新项目入库标准方面,《通知》设立了三大红线,其中一条红线就是“未建立按效付费机制”的项目不得入库,因此PPP项目绩效管理就成为了一条硬核规定。

这些不得入库的项目,包括通过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方式获得回报,但未建立与项目产出绩效相挂钩的付费机制的;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在项目合作期内未连续、平滑支付,导致某一时期内财政支出压力激增的;项目建设成本不参与绩效考核,或实际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占比不足30%,固化政府支出责任的。这是我国首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可用性付费与绩效考核的挂钩,并明确挂钩比例。

财政部PPP专家纪鑫华认为,关于绩效考核的要求,目的是为了约束社会资本的长期运营责任,而不是仅仅做施工。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则认为,可用性付费与绩效挂钩非常及时,可以避免PPP领域重工程轻运营的现象进一步恶化,而捆绑的要害在于所对应的绩效。

事实上,财政部关于PPP政策的不断规范是大势所趋,专业的PPP社会资本已经先知先觉。

国内PPP企业龙元建设集团,在运营方面早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其正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全周期、全领域、更专业”的社会资本。公司高速承接PPP业务的同时严守“三不原则”,2018年全年未出现被清退项目,且其中12个被列为国家级示范项目,7个列为省级示范项目。另据国盛证券研报称,截至2019念月2日,龙元建设在手PPP订单约为700亿元,约为2018年预计PPP相关收入的9倍。

此外,根据《龙元建设战略规划(2018-2020年)》,未来三年,龙元建设将从目前施工总承包和PPP两翼齐飞,逐步转到‘城市投资运营综合服务商’的定位上来。龙元建设主动提升公司在运营领域的比重,正好也与国家当前推行的PPP项目绩效管理政策相吻合,因此未来有望率先受益于规范化发展的巨大PPP行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