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籍烈士汪忠信“孤独”在外63年,他的亲人找到了!

在江西省鹰潭市下属的贵溪市耳口乡圳上村,有一座墓碑“孤独”了63年。墓碑的主人汪忠信在修建鹰厦线铁路时牺牲,此后,他一直在等待着回归故里。

今年4月初,一则关于汪忠信烈士寻亲的消息传到了遂宁市射洪县。他的家人,才知晓汪忠信烈士安葬的具体位置。

18岁志愿参军 时隔3年不幸牺牲

汪忠信,射洪县万林乡人,在世时家里一共七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幺。1953年,年仅18岁的汪忠信选择入伍,成为铁道兵第六师战士,奋战在鹰厦铁路上。

回顾鹰厦铁路,又称鹰厦线,曾是福建唯一的出省铁路线,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它北起江西省鹰潭市,南至福建省厦门市,全长694公里,线路要穿越武夷山,通过戴云山,跨越九龙江等水系,工程艰巨复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60年来,为保卫祖国巩固国防,中国铁道兵子弟冒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浴血奋战在鹰厦铁路建设的战场上,无数烈士血洒异乡,而汪忠信就是其中的一员。

1957年,汪忠信在铁路建设工作中不幸触电去世,牺牲时21岁,为铁道兵六师28团3连战士。

英雄孤冢63年 铁道兵战友帮其寻亲

60多年过去,日月沧桑,铁道兵早已撤编,英雄的部队不复存在,但是原铁道兵人仍在怀念着昔日的烈士,寻找着烈士们的足迹。

2017年,寻找烈士安葬地的任务落在了54团在鹰潭工作的曹永芳警官的身上。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寻找纪录片《鹰厦线》中的“杨树排”烈士,在寻找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铁六师汪忠信烈士墓。

“烈士牺牲后不在册的有很多,牺牲之后有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家里人也不知道埋葬地,真的是非常痛心的一件事。”据原铁道兵十一师医院卫生员、《铁道兵英烈名录》主编林建军介绍,汪忠信烈士墓被发现时,墓碑埋了一半,墓冢被杂草所淹没。

让融入祖国山河的铁道兵烈士回家,传承铁道兵精神,遂发起了关于汪忠信烈士的寻亲启示,没想到,短短时间内通过万林乡政府以及媒体、志愿者的帮助,就找到了汪忠信烈士的亲人。

烈士早逝无后 亲属准备将其接回家乡

4月7日,关于汪忠信烈士寻亲的消息传到射洪县万林乡后,万林乡民政部门展开了积极寻找。经过多方了解核实,终于找到了汪忠信的侄儿和仍健在的五嫂吴清芳。

今年已85岁的吴清芳告诉记者,汪忠信是一个共青团员,当时经常参加乡上大队开会。“那时候我17岁他也17岁,他18岁去当的兵。21岁就牺牲了。”谈起汪忠信牺牲,吴清芳眼角泪意潸然。据她回忆,1957年,汪忠信牺牲的消息就传到了老家,当时是汪忠信大姐的孩子蔡世海去埋葬的汪忠信。

因为埋葬地很远,而且蔡世海也已离世,对于汪忠信的具体埋葬地,家里并不清楚。而由于当时家境窘困,家里至今也没有一张汪忠信的存照。

“听长辈讲,小时候小叔的遗物寄回了老家,但是因为那几年没有妥善保存,已经遗失。小叔英年早逝,没有成家,也没有直系后人。”汪忠信的侄儿汪东先告诉记者。在看到汪忠信墓碑的照片后,知道小叔这么多年都没有人去祭拜,侄儿们现场泪如雨下。

何处青山埋忠骨?截至记者发稿时,汪忠信的侄儿们正四处奔走,组织汪氏族人,准备将汪忠信的遗骨接回家乡。而对于汪忠信遗骨何时归家,敬请持续关注遂宁新闻网报道。(全媒体记者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