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的“小維也納”,低調的讓人心疼!快被阿拉遺忘了

說起提籃橋

大家首先肯定想到的是它

——被稱為遠東第一監獄

的提籃橋監獄




除此以外

這裡也曾是

猶太人的“諾亞方舟”


但自從去年

提籃橋街道正式改名為北外灘以後

至此上海再也沒有提籃橋街道

很多小夥伴和菌菌一樣

都對提籃橋街道改名錶示了深深的遺憾

畢竟這裡保留了老底子上海人的很多記憶


有人說

提籃橋是虹口的黃金地段




有人說

提籃橋曾經是上海很熱鬧的地方




還有人說

提籃橋標誌著一代人的身份




......

時過一年

提籃橋,你還好嗎?

這些路,儂還記得伐?


這裡保留了很多的歷史遺蹟、石庫門、老式公房......歷史感與煙火氣息並存。

一年過去了,上海老底子的老城廂、曾經唯一猶太人聚集區的迷道.....這些面孔還在嗎?

下 海 廟



沿著海門路一直往北走,這裡有一座人人都知道的下海廟,遊人雖然不多但香火一直不斷,黃牆黑瓦顯得尤為莊重。

菌菌來的時候,這裡正在修繕。為了保護這些歷史文物建築,這些匠人們也很辛苦,為他們點贊!

白馬咖啡館



這一座路邊的小洋樓也一定很熟悉了吧。白馬咖啡館,曾經是猶太人們經常光顧的咖啡館。

門前“風雨同舟”的雕塑,一位母親為抱著玩具熊的小女孩撐傘擋雨,展現了上海對猶太人的大愛與包容。

一走進門便是濃厚的歐式風味,紅色木製傢俱、彩釉吊燈、老底子上海人受到西方影響愛聽的黑膠唱片......

彩釉吊燈



黑膠唱片



有故事的照片牆



歐式風格傢俱



百老匯大戲院




別以為百老匯只是紐約的符號,其實上海與百老匯頗有淵源,這裡是上海東方百老匯的發源地。


當年,猶太難民樂團就常在這裡舉辦音樂會。維也納約翰·斯特勞斯劇院的男高音科瓦茨開設的“香腸男高音飯店”則是當時猶太人聚會的地點。

猶太人居住區



再往前走,這裡就是曾經猶太人居住的地方,紅牆灰瓦的相互映襯下,每走一步都有歷史的厚重感。

遠東反戰大會舊址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底,宋慶齡和高爾基等國際知名人士發起了召開“遠東反戰大會”的倡議,大會就是在這裡召開。

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舊址



這裡曾經是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所在地,正是當時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的資助,給當年眾多一無所有的猶太難民帶來生活的希望。

美國前財政部長舊居





這是美國前財政部長布魯門塞爾幼年時期在上海的舊居,13歲時,他與全家作為猶太難民在此生活、避難。

摩西會堂

摩西會堂,是當年最大的上海猶太社團活動地,為猶太難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

展廳主要分為三個,每一個展廳展出的東西都不同,但集中都反映了當時猶太人在上海的生活。

菌菌無意間捕獲到了這些留言,看著不同國家的文字呈現在一頁,讓菌菌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兼容幷包”!


還記得那個安妮的日記嗎?作為一名不平凡的猶太女子,她用一本小小的日記本,記錄下了那段時間的心路歷程。

《安妮的日記》片段1

《安妮的日記》片段2

《安妮的日記》片段3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這裡展示了她在日記中記錄下的幾個經典,其中包括對人生、戰爭、自我的思考,一邊走一邊看的時候,讓菌菌不僅肅然起敬。

當然,這裡還珍藏了很多

當時猶太人生活在上海的老照片









在曾經還是提籃橋街道的日子裡,除了歷史留給我們不能忘記的這些過去之外,還有很多對於老上海人來說忘不了的回憶。

//

受央視青睞的湯包館

//



這家店店面不大,開的年頭已經很久了,中午飯點時間這裡常常有很多人,大部分都是住在周邊的老上海居民。



點上一份鴨血粉絲湯,一籠小籠包,蘸少許醋,價格實惠又能管飽。

//

三十多年的東來麵館

//



住在附近的小夥伴們一定很熟悉了,這家麵館陪伴了阿拉三十多年了,也是這裡比較有名氣的小餐館了。


排骨年糕是這裡的的必點,關鍵是好吃不貴,排骨酥脆,年糕蘸醬後的鹹甜軟糯,這,就是老上海的味道!

//

全上海最早的阿姨奶茶

//



作為全上海最早的阿姨奶茶店,我們對它真的一點都不陌生!當年上學那會兒,對於阿姨奶茶的血糯米尤為鍾愛,放學了總愛買一杯。


據說卞阿姨是第一個研發血糯米奶茶的人,血糯米的濃稠與奶茶的絲滑混搭,香甜又不膩,半杯下肚就挺飽的了。


//

排長隊都要吃的蔥油餅

//



說到提籃橋老攤頭蔥油餅一號,吃貨界可是無人不知,都是要豎上大拇指的。走到路口,遠遠地就能聞到香味,無需導航,順著香味找過去就行了。


爐子上的蔥油餅整齊地躺在熱油裡滋滋作響,從白花花的麵糰逐漸轉為金燦燦香噴噴的蔥油餅,真真真饞死菌菌啦!

//

雲來集素齋

//


雲來集素齋就在下海廟旁邊,很多人都會先去廟裡燒香拜佛,然後輾轉這裡吃一碗素齋面。



麵湯乾淨、清澈,麵條也很有嚼勁,一看特別像本幫面的傳統做法!


大家都說提籃橋沒有了,其實菌菌覺得不是這樣的,雖然街道換了名字,但是這裡的生活還是和過去一樣,那些熟悉的人、物、場所等都還在。






這裡還有

一到週末就約上小姊妹

來逛的提籃橋服裝市場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趁著午後陽光正好

霍山公園小憩一會

這裡原來是猶太人的娛樂場所

後來變成了家門口的公園

很多住在附近的爺叔阿孃們都會光顧這裡



或者

幾個人聚集在一起

曬曬太陽,然後再發發牢騷

或者打打牌消遣一下時間

也是極好的啦



趁著有日頭的日子

曬曬衣服、曬曬被子

等到晚上睡覺的時候

不僅要感嘆一聲

哇!這就是陽光的迷道呀!

一天的疲勞頃刻間就沒有啦~





爺叔們喜歡在提籃橋地鐵口

擺上一桌自制桌球

看這技術,一點也不比年輕人差!



兜兜轉轉

這條阿拉熟悉的13路也都還在

這條在提籃橋和中山公園

之間往返徘徊的經典線路

一定有不少人坐過吧




一年過去了

菌菌覺得這裡老底子的味道沒怎麼變

不知道你們覺得如何呢?

週末帶上小夥伴來這裡走走吧

去找找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