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玄秘风水布局

了解北京故宫风水,就要从元大都说起,公元1267--1283年,历时16年,建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大都。设计者是伟大的水力学家郭守敬和他的老师刘秉忠,这两个人既精通天文、地利、也精通历算和水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精通易学。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他问刘秉忠何处可以建都?刘秉忠说元上都建都国运祚 短,燕京建都则国祚远。刘秉忠曾经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这就是元王朝由来。

元大都的整体设计:什刹海之水自北水关入城,先北上,复东折而南,总体入城走势由西北而东南,所确定连接通惠河的万宁桥处,正好是什剎海水域的东南方;从南水关入城的金水河,绕过皇城后,也是从皇城的东南方汇入通惠河,通惠河又是从大都城的东南方向流出。

刘秉忠在设计当中将这片水域的转折点,确定全城的中心点,并在旁边建立“中心台”一座标志。

以中心台为基点以八卦的方位定格“来龙”(水自西北流向东南)在转折处定格“去脉”(水自中心台而往西南)这样形成来龙长,去脉短而层层关锁。立极点和 城池的轮廓确定之后,还必须确定出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风水上称之为“立向线”刘秉忠给元大都确定的中轴线是北面“稍偏向西”,南面“稍偏向东”。然后 纵穿中心台的连线,确定以后历经元、明、清至今,沿用700多年而未变。今天的北京城的中轴线与元朝的中轴线是同一条线。所有这一切,来龙去脉,从整体到 局部,乃至每一个相关环节,其设计和布局都无不严谨地遵循着风水学的原理,令人称叹!由此来看,之后的元大都之所以能够空前繁盛,实属必然。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是明代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建,其中最根本也就是最关键的改建,是将大都城的北城墙 向南缩进了五华里,同时将大内皇城(明紫禁城)也相应南移。这个改变让明北京城和元大都城相比,在风水上发生了改变,使城市的立即点即中心点发生了改变。 元大都城的立极点-------今银锭桥处,是依据什刹海水域的自然走势而确定的。

从风水的角度看,这个立极点应该是最合理的,但是明北京城改变了这个最 合理的立极点,将这个立极点改在了景山的位置上。景山原名“万岁山”,是明北京城改建时,用挖掘护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筑而成的。问题是在于,为什么要放弃 这个最合理的立极点位置,将其移至景山位置?原来万岁山也就石景山中峰,恰好居于元代宫城最重要的宫殿-----延春阁的位置。于是万岁山的另一层意义便 显露出来-----用于压制前朝的“风水”,让他永无反转的机会。所以万岁山叫“镇山”,而景山一名的使用,则是从清代开始的。镇山所镇者,正是元大都的 延春阁---元朝的中枢神经。因此这个才是中心点南移的真正原因。

在明朝又在来水处,今积水潭西北岸的一座小山上,修建了一座镇水观音庵。“镇” 了山,再来“镇”水,镇水观音庵在清乾隆时期进一步改建,重建后改名汇通祠,1987年又重建后,设为郭守敬纪念馆。我们主要了解的是现在存在的北京故宫 的风水也就是明朝改建的紫禁城风水。

故宫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它是以风水理论为指导建造的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是宇宙、天地、山川与建筑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