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女孩”今年九十六



1991年,第一次见面时,她已是古稀之年了。只是她的笑声清脆,语速极快,让我不敢称呼她老人家。

那是她阔别故乡近50年首次返乡。他的弟弟龚书铎、龚书亮分别从北京、香港赶来,久别重逢,堪称龚家姐弟的历史性会晤。

“少小离开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光飞逝,物是人非。但她丝毫没有陌生感,西街、中山路、钟楼、开元寺、东西塔,一回回梦里出现的老家印象,一点没变。街道依旧,旧居逼仄,街面嘈杂,小巷安静,这市井风情,她太熟悉了,也太喜欢了。

因为熟悉,因为喜欢,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开始了每年穿越海峡两岸的自我接力。今年元宵期间,泉州最热闹的西街,人流中再次出现她的身影,尽管脚步已没有以前那般矫健了。

这一次,她是应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摄制组之邀特地从台北回到老家的。

“阿爸阿母,列祖列宗,我来晚了。我20岁就离开家门,去了台湾后,生了三男三女,不能常来给你们点香。”走到通政巷口,看到龚家祖厝修葺一新的大门,她的泪水夺眶而出。拍摄下这珍贵的镜头,央视导演激动地说:“龚老师根本不用启发,真实情感的流露,自然而难得。”

龚老师大名龚书绵,退休前为台湾师大教授,她还是一名作家、画家、歌唱家。

96岁的她,还是一个人回来,还是住在西街肃清门客栈二楼。客栈是民居改建,没有电梯,出入极不方便。我问过她为什么不换个酒店,她笑了,小时候生活的旧馆驿就在附近,窗外不远处是东西塔,“住这里才有回家的感觉”。

五十年两岸分隔,半辈子生活在他乡,等不到她的父母早已驾鹤而去,她一次又一次回来,为了什么?

只能从她的作品中寻找答案:“这是什么?时光的流水不能将它冲淡,再遥远的距离也不能将它阻隔;如此芬芳如此绚丽,如此闪光如此鲜活!在现实在梦中,能随时拾掇,一缕、一缕……这就是乡情,这就是乡情。乡情万缕,心香万缕,缕缕都是我活在真善美当中的理由。”



未谋面之前,我是从书籍中读到她写故乡的散文的。大概是1990年间,明新华侨中学董事长蒋以河先生赠送我一本散文集《芳草山庄》,说作者龚书绵是他中学的同学,很有才华。离家数十年,描述的家乡事、家庭事细至点滴,文笔隽永,用词典雅。西街“瀚林龚”源自石狮永宁,祖先因得科名迁入城内。龚家历代人才辈出,单近现代就有一批毕业于西南联大、北大、北师大、厦大等名校的文化名家,龚书绵的弟弟龚书驿教授生前为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北师大历史系主任。著名诗人舒婷则在散文《祖籍在泉州》中,记叙了她带着儿子回到西街旧馆驿寻根的往事。论辈份,龚书绵是舒婷(龚佩瑜)的堂姐。



故乡如同胎记,一生无法摆脱。作家书写故乡并无稀奇,许多名家的名作都与故乡有关,旅居台湾的泉州籍作家中,余光中也写过故乡,我曾参与策划过其返乡新作《洛阳桥》一诗的发布。出生于鹿港的著名作家施淑青(李昂的姐姐),也写过与老家石狮有关的散文。在香港的一次文化活动中,我请李昂为《泉州人家》杂志题词,她不加思考索就写下:“在泉州听到南音,如同回到鹿港一般亲切。”但是很难找到像龚书绵对故乡“大海般的深情”,对泉州的歌颂、行吟、记录或者抒情,从不厌倦,而且乐此不疲,如同孩童时代对着父亲倾诉,或者依偎着母亲亲昵。她说到某一天,他的先生随口吟诗“芦花迎岸白”,她马上联想到秋天晋江两岸白茫茫的芦花,也导引她写作了《泉州湾的怀念》。作为第一个读者,她先生不禁叹道:“如此美好,将来我们回故乡,先到泉州,再到杭州。”她的先生祖籍杭州,是台湾大名鼎鼎的画家、曾担任蒋经国习画导师的高逸鸿。

海峡两岸梨园戏研讨会在台召开期间,泉州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邀入岛献演《节妇吟》《李亚仙》《玉真行》和《陈三五娘》,连续几个晚上,龚书绵成了追戏的孩子。那时台风过境风雨袭来,她毫不畏惧,场场不漏,看完演出后再让儿女开车来接回家。“梨园戏用泉州方言对白,两岸语言同根同源,听起来十分亲切。”龚书绵第一次回到泉州探亲时,适逢泉州晚报社和梨园戏剧团联办戏曲展演周,她不顾旅途的疲惫,立即赶往剧场。剧终,她握住施总编的手说:“你们做了件大好事,故乡的戏曲艺术太美了,一定要发扬光大。”



这次元宵返乡,我到肃清门客栈看望她。她说:“我第一次回来时,你在稿件中说我是个爱哭的泉州姑娘。”她的记性比我好多了,我想起来,在我的采访过程中,说到故乡,说到青少年时代,她竟然两次落泪。

“洛阳江,你今天的形象变了半江落日一江水在呜咽,而我也随着千里归心万里情在徘徊!可是明天,明天又将天涯海角,悠悠此心了。”记得三毛写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对龚书绵,不闻不问其故乡是不可想象的,不要问她的,倒是她的年龄。



“我感觉自己只有二十三岁,我并不老,我喜欢游山玩水,喜欢唱歌。”这是她的原话实录。话音刚落,笑声响起。“葆童心而见文心,洁情操而高品格。”这是知名文化人吴捷秋先生生前对龚书绵的评价。

说到喜欢唱歌,她多次随台湾文友合唱团来大陆演出,借道,她到了她先生的老家杭州。原来约定来大陆先到泉州再到杭州,先生不在了,她一个人走在西湖的苏堤、白堤上,泪如雨滴。高逸鸿曾经为故乡完成了一幅十余尺长的墨荷通境,起名《万荷图》,此画现藏于美国圣若望大学。龚书绵当然明白,每个人都无法战胜时间,每个人都是地球的过客,她遗憾的只是,不能与高逸鸿同游西湖。

龚书绵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春节晚上的泉州。按乡土民俗,守夜可为父母增寿。她一心企想父母长寿,每逢守夜,总嗑瓜子提神。有一年,快天亮时,她睡着了,父母叫醒她到房里睡觉。回忆起当年情景,她又一次潸然泪下。

“90后”的龚书绵,还有一个愿望,她告诉我,想把台北家中的一批文艺类图书运回老家,捐赠给泉州市图书馆。限于精力,她无法整理图书目录及申报出入境手续。我托搞船运的朋友小郑到台北帮忙,目前已有所进展。在海峡两岸热心友人的协助下,目前相关书目已整理完成。也许下一次与她见面的时候,是在龚书绵捐赠图书的仪式上。(作者:郭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