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母校:豫西师范……

梦回母校:豫西师范........

当年的学校大门,已经烙上别的记忆。


1982年,豫西师范从现今的陕州区观音堂镇搬到现在的三门峡市湖滨区郊区斜桥村。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初中毕业生。这恐怕就是人常说的小师范的来历吧。除了招收如今的三门峡的学生外,还招有相当多的洛阳学生。

在那个年代,由于城乡差别太大,能够早早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端上铁饭碗,是很多人的期望。考上豫西师范,不用上高中, 直接转为市民,毕业后国家管分配工作,这在当时是跳出农门的捷径,也是很多人的梦想。

豫西师范搬到斜桥村14年,在这里大约送走了11届数千名毕业生。1996年,又搬到三门峡市区,直至1999年与三门峡电大合并,成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豫西师范的旧校址被天元铝业集团购买,教学楼被改为办公楼,生活区大部分建筑至今保留着,不过早已破败不堪了。

至此,豫西师范最终成为几代人心目中不可磨灭的一段历史……

回家无聊刷朋友圈,偶然看到一部美篇《今天,我站在豫西师范旧址》,忍不住点进去,边看边回忆——


我们曾经的母校,她的每一栋楼,每一间房,大到礼堂、教学楼,小到锅炉房、小卖部,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历数具体位置和小小故事。如今虽杂草丛生、满目疮痍,但一切犹如昨天、还是那么熟悉。

我是1991年考入豫西师范的农村学子,分在911班。当时的班级命名并无深意,可在多年之后,我们的班级名称却响彻全球、家喻户晓——“911”恐怖袭击!后来问起我们的师范班级,熟悉的朋友便戏谑我们“一群恐怖分子”,吓得我们轻易不敢以“班牌”示人。

考上师范,是当时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最快捷径。曾经的我们,是各地乡镇学校里的佼佼者,一纸通知书,不知赢来了多少羡慕嫉妒恨。当年我的名字,也曾被全乡许多陌生人信口拈来教育自家学生。因为当时的豫西师范,在河南省也是个响当当的招牌。能考到这里,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

1991年九月份,我怀揣梦想来到了心中的圣地——豫西师范。初识我们的校园,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宽阔的操场、高大气派的教学楼,还有连接生活区的小桥流水、依依垂柳,无不令人心生依恋。

走在风光旖旎的校园里,迎面而来的师兄师姐们出口必是普通话,让我们初来乍到的新生心生敬畏,不敢多言,唯恐“出口方言”扣了班级积分。此时才发现,无论学习还是能力,我们初中时代的那点骄傲,在这个“精英遍地”的校园里早已荡然无存。

开学第一周,学校先对我们进行校风校纪培训(现在想想,当时好像连师德师风也顺带培训了)。每天在餐厅大礼堂听报告记笔记,晚自习在班里展开讨论。第二周、第三周,开始普通话强化训练,每天早上都有校团委和学生会的人到班里抽查。我们渑池籍学生是推普的重灾区,被划定为班里的纠错重点,班主任甚至指定小组长“包教到人”。于是到了校园、餐厅,我们更不敢逗留、攀谈。

开始上课了!最感荣幸的是,我们遇上了几位堪称大儒的良师——王军才老师教我们《文选和写作》。学习的内容早已忘记,难忘的是我们当时听讲如痴如醉的神情,至今回忆,仍是一种享受;王忠勇老师当年刚毕业,教我们《书法》。和我们相差无几的年龄,一笔一划教得那么认真和投入;还有教《代数》和《数学教法》的黄松亭老师,虽然满口渑池方言,但同学们个个喜欢她;教《几何》的齐春玲老师,兼着我们的班主任,每次出现都那么优雅得体(当初跟在她身后的小杨猛,如今该有多伟岸);后来接任我们班主任的何建刚老师,为人正直善良且满腹才华;还有教化学的刘老师,幽默风趣;教历史的梁老师,“位卑不敢忘国忧”——得知北京申奥(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利,课堂上声音嘶哑地讲述着我们的国情;美术老师张阿霞,谈起素描、影绘如数家珍;张满升老师,唱起《友谊万岁》声情并茂......

师范的课业并不轻松。每天早晚有自习,白天课后有作业,每学期的考试要求也相当严格。虽然是老师自己出题,但谁也休想徇私舞弊。每年都有挂科等待补考的学生,若是补考还没及格,就必须留级。师范三年,到毕业时,三笔字、普通话,一项不合格,毕业证休想拿到手。正是因为学校当时如此严谨的治学理念,才培养出了无数德才兼备的师范生,充实到豫西大地教师队伍中,顶起了如今仍无可替代的豫西基础教育的脊梁。

当时上师范的我们,多数来自农村,节假日很少回家。食堂的饭菜便宜实惠,比起农村老家还要好一些。星期天,同学们会结伴去东风市场或百货楼附近的“豫州商场”转转,买一些便宜的地摊货。学校没有浴池,洗澡要到西邻的砖厂职工浴池去洗。偶尔和同学去市区洗一次澡,便感觉是一种浪费。夏天到来,有时我们也打来开水,关在宿舍里简单洗一洗。

学校正门通往市区的路很远,需要花五角钱坐公共汽车到火车站再倒车。我们经常是顺着学校后边的小门出去,走小路上山,再沿着火车道边走去火车站。有时恰好与火车相遇,呼啸而过的火车裹着强大的气流,会让我们心有余悸、远远躲开。

三年的时光飞逝而去,我们毕业了!和其他学校放飞理想的信念截然不同,我们师范生的梦是早已注定的。经过三年的学习锻造,我们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别,几十年;这一梦,天涯垂暮。

再看同仁发的美篇《今天,我站在豫西师范旧址》,顿觉岁月沧桑。曾经的向往变成了过往,如今的母校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对外人,这里一片荒凉,无法驻足;可近几年,每每有人踏上这片故土,发出阵阵感慨。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藏着我们的梦,留着我们的情!

难忘交口、野鹿,和斜桥,还有那段青春岁月,以及驻足我们青春的——豫西师范!


今日,我站在豫西师范旧址。

走在时光的阡陌上

不经意间一个回眸

卅年前在这儿度过了三年时光

层层涟漪漾满心房

甜蜜里泛着淡淡的惆怅

瑟瑟寒风里

叶蝶打着旋儿舞落

一只孤零零的喜鹊伫立巢边

默不作声 凝望远方

满目萧条失去了往昔盎然的景象

隔山隔水隔不断念想

借一盏橘黄在诗行里寻觅过往

捻断琴弦诉惆怅

多少次浅梦醒来泪湿枕

多少回残月西天卧等晨钟来敲响

那年擦肩在悠悠的小巷里

就那么互相多望了一眼

月的光影中彼此许下永不相忘

拉长了夜 丰盈了思量的翅膀

惊艳了岁月温暖了时光

曾经的花红柳绿

曾经的鸟语花香

曾经的那条五彩斑斓的小径

早已在流年里苍老了模样

一支瘦笔无法写出柔情的词章

年轮飞转 时光荏苒

有多少万紫千红落寂随风

有多少繁华皆如梦

有多少山盟海誓能经得起时间度量

留在心底的只有说不出的痛与伤

春去春又回 花谢花又开

愿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一颗心一直痴守在老地方

等你一起赏杨柳依依桃花绽放

苍凉的母校痴等你扬帆归航

曾经是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当年,我的贡献主要是为方便面支出的好多笔款项。

校园中的小路

教学楼

餐厅

男生宿舍楼

它把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我们那代人,如今已是风烛残年。

曾经高大上的楼梯也失去了当年的英俊模样

为我们的生活立下汗马功劳

忆起当年上初中时,老师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写在黑板上。

单身教师宿舍楼

学校办公楼

小桥 已无流水

来源;教师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