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段不同的《智斗》,说明了现代剧从起步到成熟的过程

《智斗》,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一场,这部剧酝酿于1958年秋,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9年初排时剧名为《碧水红旗》,由文牧(执笔)根据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杨文龙导演,丁是娥、解洪元、邵滨荪等主演,1960年、1963年及文革后曾数次复排。 1964年该剧被北京京剧团移植为京剧,初名《地下联络员》,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改编,萧甲、迟金生导演,赵燕侠(张君秋)、谭元寿、周和桐、马长礼、王梦云、刘雪涛等主演。后相继改名为《芦荡火种》和《沙家浜》,“文革”中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阿庆嫂改由刘秀荣扮演,后由洪雪飞接替,沙奶奶改由万一英饰演。交响音乐《沙家浜》也曾位列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中。

1958年大跃进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和市委其他领导曾经有过尝试排演现代戏的念头,但一些名演员如马连良等明确表示不愿参加、不愿看现代戏,此议只好搁置。1963年12月12日、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连续两次对文艺工作作出批示。北京市文艺界处于“极大震动中”(市委报告语),首当其冲地成了被贯彻的重点对象,危急之下市委决定加快排演出一批高质量的现代戏。

1964年3月11日,彭真和负责会演的中央文化部领导 观看了《芦荡火种》彩排,当即批准这部戏公开演出。3月31日康生看后,大加称赞:“戏很好,在艺术上开了个路子”。 对陪同的林默涵说,我要向总理推荐这出戏。4月10日三位副总理连同各省市负责财务的书记看戏,一致认为这个戏是出色的。 甚至说:“这么多现代戏,还是《芦荡火种》成功。”

1964年7月23日,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在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台去与演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掰着手称赞说:“阿庆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还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的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在此之前,谭震林也曾对剧名提出过意见,他认为剧情中的这段故事,自己曾有亲身经历,当时的革命形势已成燎原之势,再用“火种”显然给观众造成一种单薄、软弱之感。为此,毛主席专门对此剧做出三点指示:第一,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第二,原沪剧《芦荡火种》的结尾,是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化装成吹鼓手、轿夫,搞出其不意的袭击。最初改编成京剧时,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样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第三,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定名为《沙家浜》。

所以,现代京剧《沙家浜》是从沪剧《芦荡火种》移植而来,当年前辈大师们为京剧搞现代戏可真是呕心沥血,张君秋和赵燕侠两位大师都扮演过阿庆嫂一角,为了塑造好地下党员阿庆嫂这一光辉形象,两位大师在阿庆嫂的人物造型和音乐造型上做足了文章,为今天舞台上阿庆嫂的光辉形象的树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饮水不能忘了掘井人呀。

下面为大家分享的是四个不同版本的《智斗》,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第一段:张君秋、马长礼、周和桐演出;

第二段:赵燕侠、马长礼、周和桐演出;

第三段:赵燕侠、马长礼、赵炳啸;

第四段:洪雪飞等电影版。

本来是制作好了四段智斗音频的,但上传时,因为文件超过30M,不能上传。没办法,只好把最后电影版的删去,好在这个版本的唱段,到处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