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铐”实质----看影片《戴手铐的旅客》

北影 1980 年拍的片子。原剧本叫《戴手铐的人》,作者是山东一个小提琴手,名叫赵文伦,当年是红卫兵,剧本1979 年写的。曾看到过于洋一篇自述,说原剧本很一般,厂里也担心拍不成。但他喜欢剧本有两点:一是动作性强,剧情热闹,充满惊险气氛,很合他的喜好。二是剧本表现 “文革”中涉及敌我斗争和红卫兵运动中的内部斗争,而这些运动都是于洋亲历的,有着深刻记忆。他提到揭批“五一六”运动生死攸关的时刻,赵子岳等人冒着“反革命”罪的危险,为他和夫人杨静传递纸条、通风报信,人的这种真情实在太可贵了 ! 所以他导演影片的立意,是歌颂革命战友的真情,表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原先于洋考虑印质明演男主角,印质明看了剧本,说打斗情节太多,身体状况不行,就演了一个局长,于洋只好自己上阵,又演又导。原作中罪犯是向西北逃窜的,主人公刘杰也是向新疆方向追敌,这个指向很明确,目的地是去苏联。剧本修改时怕引起国际纠纷,改为敌特朝云南边境逃窜。可据常识西南应当没有骆驼出现,那首驼铃歌内容很好,但就方位而言显得有点勉强了吧。

我最早看此片,部队露天电影,初中还没毕业。有人说起影片,我除了“送战友、踏征程”那首驼铃主题歌有点印象外,剧情早忘得一干二净。前几年重看过,陈志坚客串的一个内奸角色没看出,重看发现了,算一个小收获。有几个列车员、警察跑龙套的演员依然不认识。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说,之所以取名“戴手铐的”什么人, 刘杰只是一个缩影。一个杀了妻子,盗了国防机密、又企图叛逃出国的暗藏特务苏哲,竞被那时当权者“葛存壮”委以“追捕凶犯”的重任。而真正的党员、知情人刘杰反因其走资派的身份被当作嫌疑犯关押,虽然他冲破铁笼主动去追索真正的凶犯及其罪证,但他毕竟是个“戴手铐的旅客”,根本无法正常行使一个公安干部职权。“反革命”的革命者与披着革命外衣的反革命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案情大白之后,刘杰依旧被戴上了手铐。这个“手铐”实质上是文革中公检法被 戴上了手铐 。结尾是比较耐人寻味的。“葛存壮”那个副部长到底是“四人帮”帮派体系的人呢,还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呢?影片没给答案,而是让观众去思考。个人感觉,几处武打戏是败笔。“马树超”与“邵万林”等特务捕斗时,双方都有枪,却偏要来一番拳脚(枪即便打落了, 蔡明不是拾起来了吗) ,纯粹为打而打。还有刘杰摆脱战友“印质明”逮捕,纵身奔向列车霎时无影无踪的戏,也有故弄玄虚之感。

北京人艺演员,《山乡风云》演过主角

山西话剧团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