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经用“洛”字来指代洛阳一带了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洛阳别称有斟潯(zhen,xun)、西亳(bo)、成周、洛师、洛邑和雒阳等。据史书记载,汉光武帝定都洛阳之后,因汉承火德,忌水,所以将“洛”字去水变为“雒”,这也是洛阳也称雒阳的原因之一。而到了魏文帝黄初年间,因魏承土德,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所以变”雒“为”洛“,至此,洛阳一名沿用至今。

《魏书》引魏略曰:“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於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

商代洛阳称西亳

洛阳的别称得名各不相同,如夏之斟鄩,应该是跟居住在洛阳的氏族有关。而西亳,则是因为商朝的都城称为亳,殷有三亳,洛阳是最西边的亳都,所以称西亳。洛阳之名,来源于洛水,洛水之北谓之阳。因《魏书》之说,雒是在东汉一朝的避讳汉朝火德所改。但也有说法是在汉朝之前,洛与雒就混用不分了,各家说法莫衷一是。

甲骨文中已出现洛字(合成图片)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洛阳一带的”洛“地,就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了。从发现的商代帝乙、帝辛时期的甲骨文中可知,在商代河洛之间,当时存在着一座商王居住的都邑,甲骨文中称为“洛”,这座城邑由甲骨文的记载来看,至迟在晚殷时期已经存在。以下是两条

帝乙帝辛时的卜辞:

癸丑[卜在]洛,贞王[旬]亡祸。(《甲骨文合集》36959);

癸丑[王卜]在洛师,贞[旬亡]祸,王[占曰]:吉。(《甲骨文合集》36960)。

甲骨文合集36959-36960

据史书记载,洛阳是夏朝的都城,商汤在推翻夏桀之后,也在洛阳建都,史书中称为西亳。之后,商王朝因水患等问题,频繁迁都,从西亳迁到嚣、相、庇、奄等地,最后迁到殷地,才安定下来,此后273年,殷商再无迁都。所以,从历史记载来看,洛阳是商朝旧畿,记载商王在在洛阳一带的活动并不奇怪。从甲骨文的记载可见,至少在商朝开始,”洛“字就已经作为洛阳一带的地名称呼了,洛做为洛阳的简称,可谓源远流长。

洛阳

参考文献: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集体编辑.《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2年:4597页

甲骨文合集截图

2.彭裕商,《新邑考》328-329.

新邑考截图

​3.郭强.《成周、王城之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