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一首歌,就值十回票价

曾经有场演唱会,成了当世巨星的见面会。

如果你能有幸成为其中一个表演者。

或许随便就能偶遇在场外和人闲聊的大卫·鲍伊




再和正在换场的爱尔兰乐队U2说声“嗨”。




而英国王妃,可能也在观众席上等着向你致意。




将时间拨回1985年7月13。

一场名为“拯救生命”(Live Aid)的慈善演唱会,正在英国和美国跨地区举行。




这场演唱会,长达16个小时,汇聚了100位摇滚大腕。

鲍勃·迪伦、大卫·鲍伊、U2乐队、艾尔顿·约翰、保罗·麦卡特尼……




再大的牌上来,也就是唱首歌。

但一支传奇乐队上台后,却足足表演了21分钟

十万人的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也随之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




所有人跟着歌声,欢呼、合唱、挥手……

看过他们演出的人,一定会说,自己看过了最好的演唱会

《波西米亚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2018)



传奇,是这个故事的名字。

1946年,一位男孩出生在非洲的坦桑尼亚。

父母给他取名为法鲁克·布勒萨拉。

这对父母都是正儿八经的印度帕西人,为了生计才辗转东非、孟买;

最后为了躲避转乱,移居伦敦。

浓厚的亚裔家庭传统,让佛莱迪的爸爸只希望儿子做一个标准的“帕西男孩”——

深邃的思想、得体的谈吐、正确的举止。


小小的佛莱迪,一定有不小的身份困惑。

我到底是哪里人?

我到底应该拥抱怎样的生活方式?

不过很明显,他并不想像家人一样,过一种清教徒似的生活;

也不想被别人这样认为。

自我,应该由自己设定边界。

还在机场给别人搬运行李时,别人叫他小巴基,他就会拒绝。

事实上,在结交朋友时,他从未提起自己的家族身份。

让这些朋友以为他真是伦敦男孩呢。




大概是怀疑家族姓氏会出卖他,他还背着父亲把自己的合法名字改为“佛莱迪·摩克瑞”。


这就是佛莱迪,非常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在生活之余,他最大的爱好是音乐。

公交站台、无人打扰的角落,他都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写歌、唱歌。

穿着吊儿郎当的衣服去搞摇滚乐,他老父当然不会满意。

但佛莱迪很清楚自己身上的天赋,更明白自己对音乐的野心。

当看到自己喜欢的“Smile”乐队少了一个主唱,他旋即上前毛遂自荐。


可,他那一嘴的龅牙,对一个歌者来说,似乎太扎眼了。


佛莱迪并不理会,当即一展歌喉。

他真是位天生的歌者——

高亢华丽的音色,和横跨四个八度的音域。

立刻征服了本不把他当回事的两个人。

知道自己美在何处,又何必去在乎世俗的审判。

后来他功成名就,那一嘴龅牙也从未想过去修正。


相反,他是一个很自恋的人。

梳妆台、墨镜、乃至钢琴,都可以是他的镜面。


后来他和吉他手布赖恩·梅,鼓手罗杰·泰勒、贝斯手约翰·迪肯,组成了一个乐队——

Queen(皇后乐队)



由佛莱迪设计的Queen标志,他更用一个仙女形象代表自己。




因为他的大才,也因为他那么勇敢地确立自我,佛莱迪创作了一大串非凡的作品:

《Bohemian Rhapsody》、《Killer Queen》、《Somebody to Love》、《Don't Stop Me Now》和《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Queen - Wayne's World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在电台往往只播放3分钟歌曲的年代,它长达近6分钟。

更不要说这首歌融汇了各种元素:歌剧、重金属、清唱、摇滚。




绝对前所未有。

他们不管会不会有人能接受它,只管把这首歌做到尽善尽美。

录音时一遍,一遍,再一遍。


在曲子成型时,录音带的磁粉都要被磨漏了。


面对投资爸爸的拒绝,他们并不愿妥协,坚持让六分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当专辑主打。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拿出了最好的

为什么要坚信自己的美?

因为那是力量的源泉。

接纳世界对自己的定义,发出的声音将不再属于自己。

更不可能打动到别人。


凭借在音乐领域各方面的独领风骚,皇后乐队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

但传奇的故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

佛莱迪在事业和感情上,变得要比常人承受更多——

拥抱自我,有时也意味着伤痛。

因为音乐事业,家庭和佛莱迪已经决裂多年;

这对一个有帕西血统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桩难以消磨的隐痛。




而在音乐上的绝对自我,成就了佛莱迪;

却也让佛莱迪的性格,更加孤傲和不可接近

皇后乐队经历了和大多数乐队一样的倦怠期——

成员同佛莱迪的争执,导致乐队决裂。


在感情上,佛莱迪似乎也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开始纵情于派对的狂欢,醉生梦死。

当他下定决心拥抱更真实的自我,他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方向


于是佛莱迪带着挣扎和焦虑创作出的音乐,能显示的已不仅仅是他的才华。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清晰地写着他的悲观和恐惧:




I don't want to die,我不想死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我有时候希望我从未存在过I see a little silhouetto of a man我看到一个侧影Scaramouche, scaramouche will you do the Fandango -小丑,小丑,你会跳凡丹戈舞吗 《波西米亚狂想曲》


更有他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他一直蕴藏在音乐中的力量——

生而为人,当无所畏惧。

Nothing really matters , 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一切没事,于我无异Any way the wind blows...无论世事变迁《波西米亚狂想曲》



从来不合群却守住自己的佛莱迪,用音乐给了乐迷一种归属感:

我们都是相同的人类。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十万人大合唱。

皇后乐队和所有的摇滚明星一起,向世界证明摇滚不是颓废、放荡、荒唐的代名词。

歌唱不息的生命、和平、友爱、奋斗,才是皇后乐队的主题,也是摇滚不死的意义。


两年后,在舞台上留下无数华丽身影、看起来总是精力十足的佛莱迪,生病了。

在他出场的最后一个MV里,他努力为世人留下自己的笑容。


那时他的一些身体部位都已经严重溃烂,脸上也涂着厚厚的妆容。

这是他献给朋友和乐迷最后的礼物:

给世界留下自己最好的一面。

他的一生,就是一场华丽又哀伤的狂想曲




而在那场举世无双的“Live Aid”演唱会过去的33年后,一部关于佛莱迪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问世了。

它拿下四座奥斯卡大奖,也打破了音乐类电影的全球票房纪录,取得去年全球票房第六。




两名皇后乐队成员,也全程为电影保驾护航。




最让所有乐迷惊喜的是,那场本以为无法复制又无与伦比的演出,有了堪称帧对帧的完美复刻。



走进影院,仅仅是看到这20分钟的盛大演出,你就会恍然以为时光倒流了。

佛莱迪就在台上,嘶吼着生命的华丽。

摇滚,真的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