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汕大,你还知道哪些潮商捐资兴建的学校?

潮汕是著名的侨乡。从19世纪80、90年代开始,一些海外潮商在家乡兴办私塾,揭开了海外潮商捐资办学的序幕。从此之后,郑智勇、陈美堂、蚁光炎、谢慧如、陈有汉、郑午楼、林百欣、林世铿、陈伟南、李嘉诚等潮商纷沓而至,捐资办学,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汕头大学、汕头林百欣中学、潮阳林百欣中学、潮安宝山中学……一所所崭新亮丽的学堂在潮汕大地矗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潮汕侨乡,最堂皇美丽的建筑物就是侨办学校”。

那么,是什么原因与动力促使众多海外潮商不遗余力地捐资办学,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呢?

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心理使动

潮汕古代为“南蛮”之地,“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经济社会相对较为落后。自韩愈开潮之后,书院、社学、义学、官学等为载体的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形成重视读书的优良传统,正如王大宝回答宋孝宗关于潮俗如何时所说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习尚至今”。社会日渐开化,遂赢得“海滨邹鲁”美誉。

移居海外的潮商,身处异国他乡,往往碰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特别是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在创业、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困难,他们深感读书接受教育的重要,倍感知识就是财富。



郑午楼

被誉为“文化侨领”的郑午楼先生,是泰华社会著名的侨领、实业家、慈善家,一向热心兴学育才。1990年,郑午楼先生在他创办的华侨崇圣大学成立庆典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所负的责任非常大”,“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社会息息相关,教育领导社会,社会推动教育,互相推动,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



华侨崇圣大学

创办汕头大学、有“华商教父”之称的李嘉诚先生也高度重视教育,他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实关系于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兴衰,以及时代的进退……国民教育的成功,实为国家富强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功亏则国家将无可用之材。”

创办潮安宝山中学与沙溪沙二小学等学校、被国学大师饶宗颐称为“为粤东文教树立新楷模的”香港著名实业家陈伟南先生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观,在不同场合纵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的根本措施。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教育是立国强国之本。只有人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提高,具有现代化的知识才干,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和需要,才能振兴国家和民族”;“一个国家要强盛,在世界有地位,非从教育做起不可”。

正是因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海外潮人几经艰苦奋斗,经济稍有改善,就开始在住居地投资兴办学校,发展华文教育,从义学、学堂到华侨学校等等。1894年,柬埔寨潮州会馆在金边创办了端华华文学校,为海外潮商创办华文教育之始。随后,潮商创办的华文教育如潮水般迅速发展起来。1912—1932年,泰国潮人创办的讲潮州话的学校总共达26所。



柬埔寨端华华文学校

海外潮商不仅创办中小学,而且发展高等教育。1956年,新加坡潮商就与其他华侨共同创办了新加坡南洋大学,设置文、理、商3个学院,用华文教学媒介,以后还有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和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南方学院等。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

海外潮商创办学校,发展华文教育,为居住地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从中弘扬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海外潮人乃至各帮华人的凝聚力。

海外潮商在住居地致力发展文化教育,这与潮人“尚耕苦读”的文化因子相结合,形成一种浓重的尊文重教的社会氛围。而由于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心理使动,海外潮商不仅在住居地兴资办学,而且也迫切回家乡发展教育事业。

报效祖国优良传统的推动

海外潮商以其强烈的赤诚之爱,竭诚支持祖国和家乡的各项建设,当中就包括发展教育事业。

早年饱受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之苦的李嘉诚先生,深深体会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分量。



李嘉诚多次出席汕头大学毕业典礼

教育的成功,无疑决定了民族的前途……我觉得能在国家的百年大计上表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此便锲而不舍地筹办汕大勉尽全力。若能因此而加速祖国四化的步伐,也算是实现了我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微枕了

——李嘉诚《我对汕大的希望》

泰国正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谢国民先生捐资扩建澄海华侨中学,对教职员工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来自教育。希望贵校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中华”。正是由于报效祖国这一优良传统的直接推动,众多海外潮商不遗余力地捐资办学,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浓重乡土情结的驱动

潮汕人有着浓重的土地情结。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情谊。而从这片土地走出去,到海外谋生的潮汕人,也对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有深厚的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海外潮人对家乡故土的无比热爱的真挚心声。

强烈的乡土情结使得众多的海外潮商对家乡故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进而升华为一种报恩心理,犹如孩子对母亲的报答般,对故乡义无返顾、毫不吝惜的回报。众多的海外潮人视乡土为生身父母,尽管在海外创业非常艰辛,谋生十分困难,但却有一颗报答家乡故土的拳拳赤子之心。他们在海外一站住脚跟,就努力拼搏,艰苦创业,省食俭用,把节约的钱物寄回家乡,想方设法帮助家乡解决困难,一旦事业有所发展,就慷慨捐资捐款,支援家乡建设,特别是教育事业。



李嘉诚先生一直把汕头大学的事业作为一切事业的首位,作为他抱定的宗旨。他一再声明:“汕头大学的创办,就是要为国家四化培养人才,为潮汕地区培养出一流人才,为潮汕人民服务,为改变潮汕的落后面貌出力”。

香港丽新集团董事局主席原林百欣先生先后捐资兴建汕头市林百欣中学、林百欣科技中专、潮阳林百欣中学。他在汕头市林百欣中学奠基典礼上热情洋溢地说:“现今世界,国家要繁荣,一定要重视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汕头要兴旺,也要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注重培育专业人才。我和太太愿为家乡的兴学育才尽点绵力,为家乡培养精英,为国家培养人才。”



林百欣



汕头市林百欣中学

陈伟南先生在1985年潮安县沙溪沙二小学落成庆典上,满怀深情地说:“我年轻时远离乡井,奋斗香港几十载。月是故乡明,山是故乡青。常思立人立国,教育乃万年根基,根深才能叶茂。而普及农村教育,尤为整个教育的基础”。2003年11月,他在潮安宝山中学建校十周年暨新教学大楼落成庆典上说:“沙溪是我的故乡。作为家乡人,我殷切期盼家乡的教育事业能够不断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昌盛。我身局香港,但心怀桑梓,情系宝山中学。宝山中学是我事业的一部分。我将一如既往尽我最大努力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各项建设,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陈伟南

正是浓重乡土情结的驱动,海外潮商在家乡捐资办学,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一座座崭新亮丽的学堂,凝聚着海外潮商的绵绵兴学情,殷殷故土心。

年少苦难经历的促动

大部分海外潮商在其青少年时期有着艰辛困苦的经历,也因家庭贫困而上不了书斋,或读书不多。迫于生计,他们离乡背井,跨海越洋,到海外谋生。而在异国他乡,他们饱受不识字带来的谋生困难,蒙受文化低而受人鄙视的莫大屈辱,深知读书接受教育之重要。

因此,他们秉承潮汕人“铜钱出苦坑”的大无畏精神,在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的同时,一面敦敦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刻苦读书,一面立大志,树目标,一旦事业有成,一定回家乡办学,使家乡的孩子们不再蹈与他们一样无读书的覆辙,不再遭受与他们一样目不识丁的痛苦。于是,当海外潮商闯出一番事业之后,他们毅然踏回家乡故土,慷慨解囊,斥资兴学。

簧利家族的奠基人陈焕荣,出身于澄海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少时以种田、捕鱼为生,几乎成天泡浸于水中,乡人给了一个雅号——“水鬼佛”。后来陈焕荣到泰国谋生,备尝无读书之痛苦,深知事业欲发展,“无文无墨”莫能为之,故此,他教诲子女开卷有益之道,将勤奋攻读立为族规,规定凡是簧利的子孙,只要肯读书,考得上,不论到哪个国家留学,学习时间多长,都会得到本家族的资助支持。



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仅暹京簧利家族成员,到欧美各国留学者就有20多人。后来,其长子陈慈黉回家乡创办成德学堂,并为学校撰联:“成才必讲合群爱国,德育徽诸淑性润身。”对读书受教育的重视洋溢其中。

在捐资兴办,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的众多潮商中,李嘉诚先生无疑是最杰出,最负盛名的,因为他斥巨资兴办了著名的汕头大学。而李嘉诚先生创办汕头大学的重要初衷之一,正是缘于他终生难忘的少年无书读的苦难经历。

1939年6月,日本侵略汕头,潮汕沦陷。李嘉诚被迫于1940年随父母辗转逃到香港。14岁时,李嘉诚的父亲病逝,他不得中途辍学,挑起家庭重担,提早闯荡社会。饱受失学之苦的李嘉诚,深深体会到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1986年4月,李嘉诚先生在写给邓小平的信中讲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本人童年失学,深切体会到学业对人生之重要,自小即有志办学校。其后,个人事业薄有成就,即渴望偿此心愿”。



青年时的李嘉诚

海外潮商深知送给乡亲万贯家财,不如送给他们的孩子以赚钱的智慧,智慧才能使他们安身立命,才能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于是,他们慷慨解囊,为家乡建起了一座座学校,培养人才。他们的义举向家乡的青少年诠释着“知识就是财富”的真理,警示家乡的青少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激励着家乡的青少年为振兴中华,为发展潮汕而勤奋读书。

与人为善,义利并举的策动

深受潮汕传统文化熏陶的海外潮商,只身颠簸到海外,能带走的是乡音,是家乡传统的意识观念,包括祖先崇拜,包括“铜钱出苦坑”的艰苦创业精神,也包括与人为善,义利并举的信条。曾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常务委员的郑子彬坦言人生之价值时说:“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要求无负此生则必善用此生。人生价值,不在积聚多少财富,掌握多少权力,而在于对社会对人群能有所贡献……若徒知积资财,自私享乐者,不过社会一蛀虫耳。”这充分反映了海外潮商之渔利有超越一己之需,而建勋于社会之胸怀。

在人为善,义利并举这一信条的影响作用下,众多海外潮商在海外做善事,积功德,张义气,也满腔热情地回家乡,在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捐资兴办,发展教育事业。捐资兴办,无疑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善事,是泽披万世的义举。海外潮商用善行义举将潮汕人与人为善,义利并举的优良传统弘扬起来,传承下去。

光宗耀祖的心理冲动

光宗耀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心理。潮汕是中国的潮汕,光宗耀祖也是潮汕人普遍的文化心理。在这一文化心理的支使下,人们艰苦创业,祈盼发达成功,或升官,或发财,或生贵子,以光耀门庭,振兴家族,因而他们不辞劳苦回家乡,或投资办实业,或捐资办学,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或捐资建医院,发展家乡医疗事业。

海外潮商满腔热情,不遗余力慷慨捐资,在潮汕大地建起了一所所崭新亮丽的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播文化的基地,更是一个丰富的精神宝藏,向潮汕故土的青年一代传递着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可贵精神,展现着爱国爱乡的优秀品质,释放着与人为善,义利并举的精神,激励着潮汕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潮汕的崛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