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发现“北斗七星”葬,“华夏始祖”黄帝真的埋在这里?

王志诚

︱王志诚︱拓跋扈,齐国伟

华夏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葬于何处,数千年来争论不休,甚至有人提出黄帝是不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还是需要讨论的一个历史问题。

虽然史前考古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黄帝的遗址和遗物,但是,历史学者依据传世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和传说:

公认大约5000年前,黄帝部落曾经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并在陕北大地上开创了黄河流域古人类的文明曙光。

那么,如果黄帝是真实的人物存在,他究竟葬在哪里呢?

2016年8月,笔者应邀参加了“靖边历史文化资源勘踏暨专题研讨会”。会上,各位专家就秦汉时期的上郡阳周故城作了研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的戴应新、焦南峰、马明志、段清波、钱耀鹏、吕卓民、张在明等考古专家一致得出结论:基本确定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现改为阳周村)是秦汉“阳周故城”所在地。

对秦汉上郡阳周故城的确定,解开了汉以降后世关于阳周县治所争议的悬念和谜团。同时,也指引了黄帝原冢所在地的方位。

根据史书记载的方向,笔者在阳周故城东南四十里的靖边县高家沟镇王沙湾村(古名叫王坟湾,村民忌讳,上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王沙湾),发现了呈“北斗七星”葬的七个大土堆,并就此展开了谨慎的调查。

从史料记载、山形地理、文物遗址、方圆遗迹、天象文化、当地传说、地震勘查成果等多方面考查,笔者认为,这个小山村,很有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黄帝原冢地。

史书中的“桥山龙驭”

黄帝死后所葬地区,其实史书记载的很明确,这就是上郡阳周桥山。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曰:“黄帝崩,葬桥山”。《汉书·地理志》记载:“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孝武本纪》载:“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亲率十八万铁骑北巡朔方(靖边属于秦上郡、汉朔方之地),祭祀黄帝于桥山。当时,史官司马迁随从,这应当是他从老者的讲述中得出的调查结果,绝非妄言。

之后,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所谓“三家注史记”,皆沿用了黄帝葬于上郡阳周县桥山的说法。

曹魏时的《魏土地记》中更是记载了桥山有华丽的祭堂建筑:

“(阳周)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考查了今日无定河的水系后记载:

“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

从以上史籍看,黄帝葬处地理位置是清楚的。

至于其他地方所说的黄帝陵或黄帝墓,如黄陵县、河南、河北、甘肃等等说法,都是并非有着正确历史根据的陵墓。当然,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说“盖古人迁徙无常,一族之人,散而之四方,则每以其故居移而名其新邑,而其一族相传之故事,亦遂随其族人足迹所到,而梯播以梯远焉。

陕北是黄帝氏族活动的据点得到史学界公认。黄帝部落从陕北黄土高原发轫,开疆拓土遍布黄河流域中下游,告别野蛮时代,开启中华文明,所到之处,立祠祭祀,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报功崇德”、“慎终追远”的民族精神和情操。因而只要不带有狭隘地域偏见的争论,自然也是正常的。

“七星之地”王沙湾

靖边县境处在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黄土高原北部边际交错地带,无定河流域的上游,白于山(横山山脉)东西走向横亘于南,毛乌素沙漠绵延于北。

北部为上古河南地的一部分,湖泊滩地平坦辽阔,南部黄土丘陵沟壑起伏,梁涧相嵌。从西南到东北,有红柳河、海流兔河、芦河穿插,水系像一片树叶状汇流无定河。境内秦、魏长城蜿蜒,秦直道南自纵出漠北,亦是陇西入晋并南向抵豫之通衢。

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靖边源远流长的历史,这里是“河套人”生活的地方,新石器时代及其之后的遗址、遗物、墓葬、古城、堡寨被大量发现,震惊国内外专家学者。

王沙湾与阳畔是两个相连的自然村,面积约19平方公里,被黄土群山环抱,地理呈围三阙一态势。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通豁,中间地势平缓,形成一个山间小盆地。北出古长城门入沙漠,距杨桥畔瓦渣梁阳周故城四十里,西南距龙州镇四十里,东距褡裢沟新石器文化遗址五里地。

王沙湾村南妈城则山下发源了一条河流,靖边旧县志标注为“奢延河”(笔者认为应是《水经注》中所指的“走马水”的一条支流)。此河随西山山势蜿蜒曲折一路北流15公里,与从龙州发源并北流的寺湾河(龙州古庙碑称为“龙湫”)汇合于横山县界贾家湾(靖边旧县志标注为“阍门”)。之后转东进入芦河段,流经横山县城东入无定河。

而村东面紧依古名叫石桥山的地方,有一架南北纵贯的山梁——箭杆梁,色如丹霞,巍峨峻峭,十里俯卧,势如长龙。龙头所在,就是当地村民称之为轩辕峁(也叫放火圪瘩)的一个巨大土堆。

▲ 王沙湾出土的史前陶器、石器

从北面阳畔开始进入王沙湾,按照北斗七星斗身至斗柄末尾,差不多等距离排列七个大土堆,村民依次叫齐家圪瘩、尚台、黄界、轩辕峁、石坟坑、圆坟峁、庙圪瘩。在斗的位置,三处土堆呈等腰三角形,拱托处在天权位置的轩辕峁。

▲ 出土的文官俑

从山形地理看,王沙湾是一个钟灵毓秀、聚气藏风的宝地。

2018年8月,笔者再次到王沙湾。发现该村被疑似战国魏长城四面环围,形成一道闭合的围陵城墙,并散见许多城墙建筑构件。站在山下,触目可见山上屹立着的烽燧。有村民大约丈量了四周旧城墙,竟有58.9公里长。

在村里,笔者见到曾为高家沟中学教师、今年74岁的鲍湘老人。鲍老站在院子里,指着西山说,山上的那个梁叫秦汉古道(考证为秦直道),山下的那条道叫走马梁,梁下就是走马水,老辈人说宋朝范仲淹在这里驻军练过兵。

鲍老所说的西山,是南北走向的一条长梁,老百姓也叫乱坟墩,旁有营盘梁,宽平如盖,有数十个操场大,下有一村叫牌楼界。乱坟墩长梁再往南通向龙州方向,这条大道当地人叫古路梁,山上有大量秦汉古墓被盗,据说出土许多珍贵文物。

那么,轩辕峁有多大呢?一村民骑摩托绕行一圈,估算出周长约2000米,高约30米。

▲ 围陵城墙建筑构件

▲ 出土“官”字瓦块

小山村隐藏的秘密

在王沙湾村,当地故老相传,“轩辕峁”又叫“辕峁、放火圪瘩”,过去每年二月二、三月三(传说中黄帝的生日),有古俗放火、举行“祭祀先祖之仪式”。曾有两块巨大陨石立于峁前,后被打碎垫入水坝之中。

“圆坟峁、石坟坑、庙圪瘩”过去称为“三姐妹坟”,其上各有土、石、水三根通天柱,1860年经“花门之变”被摧毁,此前还有遗迹。庙圪瘩旁迁建有“五龙祠”,至今村民从事祭祀和庙会活动。

妈城则下,就是古走马水一条支流的发源地,现被土坝围成水库,清水柳绿。有老乡们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打坝前,其下有七眼泉水,冬日蒸腾,日夜涌流,寒冬也不会结冰。轩辕峁前曾立的大陨石就被垫入此坝。靖边旧县志记载轩辕峁处曾有“坛壝”遗迹。在齐家圪瘩,近年陆续出土有史前陶器、神龛、石斧、石铲。庙圪瘩出土了无头武士俑和文官俑。

值得一提的是,妈城则新近出土了数十块宋体“官”字瓦块(目前掌握资料,全国尚无出土“官”字瓦)、兽头瓦当和大量生活器用残片。初步考证此瓦为宋代文物,长32公分,大头21公分,小头18公分。据史料,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宋朝皇家自称“官家”。“官”字瓦的出土,至少证明了这里曾经有过宋朝的皇家建筑。

《水经注》中记载阳周县时说,“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何谓“上陵畤”?上陵,即帝王到祖先陵墓进行祭祀。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那么,地处边塞的古阳周,又有哪个帝王的祖先陵墓在这里呢?

这就是“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历代王朝皆奉黄帝为华夏人文始祖,祭祀累代不废,以此显示王权的合法与正统。由此可以合理推测,王沙湾妈城则台地的建筑遗址,在宋代应为皇家禁卫军守陵处所。

王沙湾西南距龙州镇约20公里,龙州又是什么地方呢?龙州镇四面环山,中间是广阔的涧地,有一条旧碑称为“龙湫”的河发源于此,是一个比王沙湾面积更大的山间盆地。

龙州镇有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有范仲淹驻军的堡寨,有古老的城墙。老乡们很早就用从城墙上(疑似靖边旧县志说的“皇华城”)刮下的“白灰面”粉刷房屋墙面,据说特别细腻光滑。

去年,在龙州南椿树塔(古名龙一村)河谷发现了“龙城寺”石碑,可惜内容漫漶不清,碑首“龙城寺碑记”几个字尚能辨认。难道龙州就是历史上争论不止的汉代著名边镇“龙城”?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2018年8月,又在龙州出土了“原都”字样的灰陶瓦罐,证明了史书曾记载的秦上郡二十三县中、至今尚未找到的“原都县”可能在龙州镇。原都,又曾是谁的都城?

王沙湾附近,还有两个地理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王沙湾距西南天赐湾乡的芦子关40公里。芦子关又是什么地方呢?

史书关于黄帝升仙“塞门”(一说“寒门”)的记载始于汉代文献。《汉书音义》说:“黄帝仙于塞门也”。“塞门”又在哪里?唐杜甫在靖边途中写的《塞芦子》诗题下自注:“芦子关,属夏州,北去塞门镇一十八里”。

查阅史料,塞门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治今靖边杨桥畔。唐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金镇所安置,属延昌县。芦子关形胜险要,位于一个叫土门的山谷里,东西两边崖立如门,深迎开阔,形似葫芦。延河在沙石间穿开石斛,形成清澈水潭。芦子关北控河套,南制延州,东扼绥州,西抵灵武,自古就是边塞通途重地。而今雄关古道,旧城依在。

难道这里就是黄帝升仙的地方?从距离看,黄帝升仙之地与所葬之地也不过80里地;从情理上讲,黄帝部落活动于斯,黄帝葬于斯,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是合乎常理的解释。

王沙湾北去神木秃尾河畔的石峁故城150多公里,石峁遗址距今43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史前最大的皇城遗址,国内有史学家推测有可能是黄帝部落的都城。

上述重要信息,从侧面佐证了黄帝原冢地王沙湾方圆150公里地域内,这些历史遗址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黄帝与北斗七星

靖边亦为古夏州,被尊称为“七星之地”。

2018年3月31日,笔者在靖边齐志先生的收藏中,发现了一块靖边出土的“大魏夏州世界沙门统铭”墓碑。该墓碑距今1468年,叙述了当时夏州“沙门统”(似今天佛教协会会长)公孙显略生平弘法事迹和“襟疾于灵觉寺”的情况。墓志铭中记载公孙显略是“皇帝苗胄”,“怀真体慕”,不远千里来到夏州弘法布道的追求。铭文有“玄宗既知七星之地多隘,绝世之滨......”句,可见道家称夏州为“七星之地”。

那么,黄帝与北斗七星有什么关联呢?

古书传说,黄帝是其母感北斗星光而孕。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河图握拒》中说,“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胸文曰黄帝子”。《拾遗记》中说,“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白虎通》中又说,“黄帝龙颜,得天匡阳,上法中宿,取象文昌”。

在道教和佛教中,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从图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一只大熊的背部和尾巴。而这与史书中说“轩辕出自有熊之国”仅仅是巧合吗?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天权宫为文曲星君,而王沙湾村轩辕峁正好处在天权位置。后世认为黄帝创医学、定算数、造坟地、约万民,肇造吾华,以文德功著,发生在王沙湾的这种象天法地的现象,难道也是偶尔为之、无迹可寻吗?

《黄帝内经》将北斗星称之为“太乙”。在古人眼里,北斗星是与太阳、月亮同样重要的天体,同样与人类的各项活动息息相关。古人认为,以北斗星之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号的运用,不仅指纪历的方便,更可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递嬗、地理的方位,而其间诸种现象的存在、运行,相互呼应,是推论宇宙现象的根本逻辑。

黄帝及其部落生活在陕北,黄帝死后也理应葬在这块厚土。王沙湾的“北斗七星”葬式,正是黄帝“天人合一”、“君权天授”天象观在地理上的体现,又何尝不是黄帝叶落归根的合理诠释呢?

地震勘查的科学结论

王沙湾村的“七星堆”,是天然生成的,还是人工堆筑的呢?

靖边县统万城考古队3名队员,于2016年7月15日,对七个土丘进行了初探,除石坟坑为天然岩砂石外,其余六座皆为人工夯筑堆积而成。

▲ 史前陶器

2017年6月,北京派特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受靖边县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对怀疑为黄帝冢的轩辕峁开展了二维高精度混合源面波地震勘探和三分量频率谐振法地震勘探。随后,在该公司出具的调查报告中“取得的勘查成果”有这样一段描述:

“据数据处理解释成像剖面所见,几乎所有浅部的唐、宋代被盗古墓都有清晰的反映;深部存在大型疑似人类活动异常......两个具有价值的深部异常,一个位于高山头部位,一个位于测线北侧的鞍部,深度在10—20米间”。

由于未经钻探验证,不能取得物质证明,也难以对轩辕峁做定论。但是,这次勘探表明,轩辕峁地下10—20米范围内,存在大型的人类活动扰动。那么,是谁在这么深的地下挖动过土方呢?又是什么人所挖?他们在干什么呢?这诸多疑问,给了人们进一步探查的信心和无限的期望。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受到亿万中华儿女的纪念和缅怀。复旦大学黄萍教授说:“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失落了源头,人类就陷入失忆。我们历来自称炎黄子孙,可如果炎黄是否存在也还没有搞清楚,难道不尴尬吗?”

上古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即使在没有考古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的不可信。期待国内考古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等,重视靖边王沙湾古墓葬群的勘查研究,拿出有力证据,给中国人讲出一部完整的中国史的开端。

▲ 史前神龛

▲ 宋代兽头瓦当

作者:王志诚,1961年生,研究生学历,榆林传媒中心高级记者,陕北人文历史地理资深研究者。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延安大学聘为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实习高级指导教师,榆林市委、榆林市政府授予“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出版有新闻专著《王志诚新闻作品集》。本文首发于《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