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你月半了吗?|2个理论1个方法帮你打破发胖魔咒

本文字数3800+|阅读预计需要 10 min

做食物的朋友,而不是奴隶

文丨暖眼旁观者(简单心理Seed课程第五期学员)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什么是容易的,除了发胖。”

过年了,大家有没有和许久未见的亲人朋友们相聚一堂?见了面,大家经常会心一笑,互道句“伙食不错”。可更忧伤的莫过于,平时好像也没吃到什么好吃的,还是大了一圈;放假期间禁不住长辈们的悉心的投喂,于是在发胖的路上越走越远。

有的人拍拍肚子笑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每逢佳节胖三斤’。”还有的人无奈地摇摇头:“我这是中了「过劳肥」的毒。”

在这个外卖和裁员盛行的时代,吃东西似乎是最简单的减压办法了。当然,大家都知道充足睡眠和规律运动也可以使改善心情,可对于「寒冬」中小心翼翼守住饭碗的加班族,这似乎只是个美丽的奢望。

前些日我有些焦虑,于是疯狂地想吃甜品,但奇怪的是,吃到甜品后也并不会觉得「过瘾」,而会觉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味和治愈,甚至有些失望。正如我在之前文章提到的:「

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对象要爱得更多」。我想要的其实不是「甜品」本身,而是它带给我的那种治愈感。于是食欲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仿佛我的内心住着《千与千寻》里疯狂吃东西的无脸男。

持续了几天后,我觉得真的要采取点办法了。当天晚上,这种状态竟然在吃了一顿健康餐外卖后得到缓解。我到底做了什么有如此神奇的效果?谜底将在下文揭晓~

在体验了做食物的「奴隶」,又和它变成「朋友」后,我想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如何促成这种转变,从而既能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快乐,又可以避免「过劳肥」和“每逢佳节胖三斤”。

01.

人为什么会管不住嘴?

研究表明,当大脑忙于思考或空虚无聊时,自我控制能力会被削弱。

「自律」和「脑力劳动」其实用的是同一套大脑资源,所以一方高速运转时另一方就会「营养不良」。当我们因工作劳神,而诱惑就在眼前时——比如在办公室零食角、手边抽屉里、或者外卖软件上轻轻一点——我们原本苦苦立起来的「少吃点」flag分分钟就会倒掉。

为了防止自控力在忙碌+饿时崩坏,我有时会使用一个小技巧:在不饿且不那么忙时,点好下一顿的外卖,选择你想吃饭的时间定时送达。

食物是情绪的载体

回忆下我在办公室最想吃东西的时刻:晚上十点钟,手头还有一大堆不得不在离开前做完的工作。这时,我很可能会打开抽屉,把零食请出来,陪我缓解压力和烦躁。

当我们比较空虚无聊时,「吃」容易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比如一边看剧一边嗑瓜子,一边聊天一边吃零食。这种不自觉「上瘾」的感觉就好像拿起手机打开朋友圈/微博/抖音,一条一条刷起来就停不下一样。

很久之前的那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其实包含着一些心理学意味。(查了一下发现是2009年的…竟然十年了)当我们孤独寂寞,或者低落抑郁时,食物永远可以给我们温暖和能量。

有时,我们会因为吃太多而产生自责心理。可如果压制欲望,刻意去节食,那么又很容易造成压抑后的爆发,导致节食和暴食交替出现。

进食的确可以促进下丘脑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从而带来快乐的感觉。不过多数情况下,用「吃」来缓解情绪通常治标不治本。甚至「治标」的时间也短得可怜:嘴巴一空,情绪就又翻涌起来,就像我前几天的经历那样。所以其实,根治情绪还是要直面它的源头。

02.

到底怎么破?

两个理论,一个方法

防止过劳肥,并不是不吃,而是有意识地选择食物,并最大限度享受食物带给我们的快乐。卡路里不超标,满足感加倍。

一.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吃第一口,感觉幸福得冒泡泡;再吃几口,变成了「还不错」;如果份量还算实惠,快吃完时,甚至会感觉有点腻…不禁感叹一句「饭生若只如初见」啊…

直觉上,我们会认为摄入的卡路里和获得的快乐是成正比的,可大多数情况下,它更像个抛物线。也就是说:

食物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我们每多吃一口,它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就会减少一点。如果吃到撑却担心浪费而继续吃,甚至会觉得难受。

二.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如果让我们回忆一部电影,我们通常只能记得中间最精彩的部分,和最后的结局。人的这种记忆特点符合峰终定律,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凭借这个发现获得了诺奖。定律的大意为:

我们对一个体验的评价,通常由最高峰和结束时候的体验加权平均获得,而与过程中各种体验的时长没什么关系。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满足感?

这两个理论一综合,我们会发现:1)前几口最好吃 2)满足感取决于最好吃那口和最后几口。

那么:1)可以把最爱吃的东西留一口到最后吃。(一口就好,留太多如果最后吃不下就忧伤了…)2)最大限度地感受前几口和最后几口有多美味。3) 吃到饱,而不要为了吃完而吃到撑。

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感受美味呢?接下来介绍的方法或许可以帮到你。

三. 像品酒一样吃东西-正念饮食

如果我们吃东西时不去用心感受,十分的食物也只能尝出五分的味道,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而如果调动更多感官去全方位地去欣赏它,通常会发现它比想象的更美味。

为什么我们看《舌尖上的中国》拍出来的食物感觉超好吃,而去吃过的群众却经常反映“其实一般”呢?除了预期过高,我觉得还有原因是,食物带给我们的享受其实不止在「放在嘴里」的瞬间,而是多个感官体验的加总。节目可以把食物的各种感官体验都告诉我们,让我们获得全方位享受。而如果我们在吃的时候不能调动更多感官,体验自然会打折扣。

正念饮食法,就是让我们调动所有感官,在品尝食物时,最大程度地和它在一起。

03.

正念饮食

6个重点,带你全方位感受食物

1. 心态

首先在心态上要意识到:我要全身心地去品尝眼前的食物,尽可能地感受它的一切。这种对待食物的态度和心理学「人本主义」对人的态度有相通之处:积极关注,无条件地接纳与欣赏。我们会渐渐发现,对于之前排斥的食物也能慢慢接受了。

2. 仪式感

如果你喜欢仪式感,不妨在饭前用一个小小的动作帮助你进入状态。比如在一些文化里,人们会饭前祈祷或者感谢食物;还有很多人喜欢拍下照片来「开光」;我有时会戴上降噪耳机,放点轻音乐,让自己更容易专注地沉浸在食物里。

3. 视觉

仔细观察眼前的食物,它的颜色、质地、纹理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它会是怎样的口感和味道?

4. 嗅觉

闻一闻面前的食物,你会如何描述它的香气?这一步是获得额外满足感的重要步骤,有人会觉得东西没到嘴里,就不能带来的快乐。其实不然,嗅觉是构成整个味觉体验的重要部分:当我们感冒鼻子不通气失去嗅觉后,吃东西便没有味道。可以试试捏住鼻子吃东西,会发现味道大打折扣。再松开手,味觉开关就像被重新打开了一样。

5. 触觉

取一小口,放到嘴里,不要着急咽下去,取体会它和舌头接触的感觉,和口腔触碰的感觉,以及牙齿咬开它的感觉。是酥脆、筋道、入口即溶、还是汁水四溢?

6. 味觉

当味道弥散在口腔中,可以闭上眼睛专注地感受它的味道。思考一下如果要用语言来描述眼前的食物,你会如何描述?描述它也会促使我们更充分地感受它。

例子来了:正念饮食是种什么体验?

开头说过,我想吃甜品的熊熊烈火是被一顿健康餐外卖扑灭的。吃那顿饭时,我戴上降噪耳机,听着轻音乐,花了整整一个小时与这盒外卖共处。

因为我这次属于「危机干预」,而非「日常维护」,所以时间比较久。平时只要每天或每顿花三五分钟使用正念饮食,保证「峰值」和「结束」的体验即可。

这个外卖并不是第一次叫,不过这次改变了吃的方式,也尝出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味道:

鱼:之前对它的印象只是「不难吃的鱼」。这次发现它深色部分的焦香味十分诱人,我甚至留了一小块到最后,作为这顿的「终值体验」。另外这次通过嗅觉,第一次发现它竟然是泰式风味的,因为有种香茅和泰式甜辣酱的味道。

胡萝卜:它大概是最惊喜的了。熟透的胡萝卜甜甜的,有点脆,又不像生的那样硬。胡萝卜最高光的时刻是,当它表面上的黑椒碎在齿尖被咬破时,溢到满口的黑椒味让我想起咬到一颗干辣椒籽时的喷香…在黑椒加持下的甜香胡萝卜,真的有点惊艳。

水煮西兰花:这是最不抱希望的食物了。内心甚至有点排斥,本着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像对待其他食物那样细致地去感受它。竟然发现茎有点清甜,而且西兰花和舌头接触时的触感非常有趣。

燕麦饭:之前对它的印象是“不好嚼”,这次尝试去欣赏它独特的谷物香味。另外,发现把一粒燕麦放在舌齿尖轻咬,口感非常Q弹可爱。

可能看到这你会有点想get同款外卖,不过其实重点并不在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同一种食物,不同人会吃出不同的味道。如果用心去感受,白米饭也可以吃出香甜滋味。

这次尝试正念饮食后,仿佛做了一次冥想。之前困扰我的「心魔」自觉地离开了,甚至引起心魔的莫名焦虑也有所缓解。

其实我自己写下这段话时,都会觉得看似神奇得像电视购物广告,不过如果你不是像我一样突然偏离自己的正常状态,可能不会体会到这么明显的效果。但如果坚持对食物保持「清醒」和「走心」,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定会逐渐改善。

* 防「逢节必胖」和「过劳肥」小贴士总结 *

在不饿且不那么忙时,点好下一顿的外卖,选择你想吃饭的时间,定时送达。

把最爱吃的东西留一口到最后吃。

在开始吃和快吃完时用正念饮食。调用更多感官,像品酒一样品味食物,并思考你会如何描述它。多花三五分钟即可获得超额幸福感~

最后,祝大家上班之后不会被同事吐槽:你又胖了…(´•༝•`)

◆ ◆ ◆ ◆ ◆

人人都能学的心理咨询专业课程

Seed课程·第八期

即将于 2月21日 开课啦~

现正特惠团购中,详情请扫描下方图中二维码或点击原文了解

猛戳原文,直达Seed课程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