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消费与服务为中国经济添动力

英媒认为,中国比以往更需要自己的消费者。

(图片来源:中新社

【欧洲时报陈述编译报道】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曾表示,中国消费者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事情。接下来40年全球增长可能就要靠中国消费者。换由其他国家驱动全球消费的可能性非常低。”在中国经济增速降至1990年以来最低,零售增速降至15年来最低点的时候,中国人正在捂紧自己的钱包,但中国也比以往更需要自己的消费者。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文章,分析消费对于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水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上升。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在过去五年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7年,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份额从2011年的不到一半,增长至54%。消费增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超过出口和投资,去年中国商品和服务消费占到新增经济活动的76%,高于2013年的47%。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消费者在从宠物护理到电影票和汽车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上花费了4.7万亿美元,高于2012年的3.2万亿美元。

随着住房和工业部门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增加消费品生产和服务理应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可持续的基础。

但鉴于对新增生产的投资是中国发展的基石,经济学家们预计,消费驱动型经济的增长将会较慢。事实上,这场转型恰好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发生,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降至6.6%,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金融时报》表示,在试图避免经济“硬着陆”之际,北京面临着棘手的再平衡任务: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投资过快放缓可能会打击消费。但如果消费保持在目前的水平——按照国际标准仍然较低——那么浪费的投资和需求匮乏反正也会拖累经济增长。但分析师表示,为了长远的增长,中国政府可以容忍短期经济放缓。报道引述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经济项目的鲍泰利表示:“改变中国的增长模式,或者说‘经济再平衡’,从来都不是为了促进GDP增长,而是为了让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正如全球股市近期因担忧中国经济放缓出现震荡所显示的那样,这一挑战的影响远不仅限于中国,从汽车制造商到科技和制药公司的各种消费品集团的境况都受到了影响。

最近几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增速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1年至2017年,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值每年增长逾9%。资本累积以及提高劳动者生产率的技术推动了这种增长。但家庭收入涨幅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速。支撑这点的是就业状况发生变化,劳动者薪酬占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46%升至2016年的60%以上。当时,中国的劳动力储备已开始减少,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是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推升了薪资。

《金融时报》表示,和上次金融危机不同,当下的中国需要在国内寻求新的增长点。而当前经济转型的程度已经促进了这个过程:去年,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创下纪录。正如中国消费品公司的崛起所显示的那样,中国公司有能力借助国内需求实现高水平的生产率。

位于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表示:“中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不需要像其东亚邻国那样大。其国内市场规模巨大,规模经济可以通过国内销售实现。”

与此同时,也有强烈迹象显示中国消费者在消费时正在变得更加谨慎。去年,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汽车销量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下滑,零售销售增速降至8%,为15年低点,智能手机市场也在收缩。

但报道也认为,对于消费放缓的担忧有夸大之嫌。牛津经济研究院驻香港分析师贺天杰表示:“我们预测,今年的消费增速虽然将进一步放缓,但将继续超过投资增速,而且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方面,对于中国消费者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