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飞地经济”!深汕合作区后,还有这些“潜力股”!

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九个城市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虽然同属一个国家,却覆盖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制度上史无前例。而要打破藩篱,实现化学反应,互补发展,飞地经济有望成为大湾区建设、发展和融合的加速器和润滑剂。

飞地经济可以弥合差异,互补发展

所谓 “飞地”,指的是两个地域上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透过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的限制,以跨空间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进行区域经济合作。“飞地经济” 模式有几个特点:行政区不隶属同一地区,经济、人文、社会或环境等发展存在差异,彼此有优势互补性。

比如上海市在江苏、安徽等地的农场、工厂、矿山等,既缓解了土地紧缺的压力,又带动了飞地的经济发展。而国家间的飞地,再比如中新苏州工业园,新加坡方面一度是主导园区管理尤其是招商运营的。

密集交通构成便捷大湾区硬件


大湾区11个城市,差异较大,要达成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这些经济体之间必须按照自身优势形成区域分工,透过确立和强化各经济体的专业功能,达至产业优势互补协作关系。

2018年,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相继开通,“桥铁组合” 将大湾区重点城市串珠成链,引领彼此进入 “一小时生活圈”。地理差距透过交通运输基建缩小,但要解决植根于社会内部而产生的内部差异,就要花费更多功夫。譬如,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

在粤港澳大湾区引入 “飞地模式” ,可以破除在湾区城市内影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自由流动的制约和瓶颈。“飞地经济”将是通过行政手段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解决区域内外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式,

关键是可以在“不动大手术”上进行优化整合,制度上的对接,消除壁垒藩篱(逻辑与当年建立欧盟的目的类似),实现互补共同发展。

由此,一些飞地经济模式正在破局或正在推进展开!

深汕特别合作区,大湾区城市对飞地经济的探索

“飞地” 建设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是 “飞出地” 管理型,第二种是 “飞入地” 管理型,第三种是 “双城” 共管型,由 “飞出地” 和 “飞入地” 共同负责基建建设和管理。

飞出地管理。澳门面积只有32.9平方公里,毗邻的珠海则有1,736.5 平方公里。2009年,澳门获中央批准以租赁形式在珠海横琴岛上建设澳门大学新校区,面积达1.0926平方公里,是旧校区的20倍。新校园建在珠海的土地上,却由澳门全权管理,成为澳门本土以外的 “飞地” 文教基地。

飞入地管理。2011年,深圳和汕尾曾透过 “双城” 共管共建的方式建设 “深汕特别合作区”,但后来由于发展成效一般,广东省政府决定把合作区管辖权完全交给深圳,成为深圳独家管理的 “飞地” 区域。

深汕打造特别合作区


深汕合作区在空间上的距离深圳市也不算很远。边界距离在六十公里左右,与市中心距离一百公里范围。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市主导开发。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可用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42.5公里,计划用15年打造200万人深汕特别合作区。在这块飞地合作期从2011年至2040年期限为30年。合作人事权划归深圳管理,行政区仍然由汕尾市管辖。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多赢的发展大格局。主要为深圳产业转移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深圳在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汕尾借助深圳产业转移发展机遇。特别合作区将带给汕尾的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汕尾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为深圳产业转移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深汕特别合作区势必给汕尾带来前所未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共建效果显著,日渐成为汕尾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除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还有两个较为成熟的飞地合作。一是江门大广海经济区,未来将重点推进与港澳建立“共同开发、共同获益”的合作机制、形成与国际惯例相匹配的营商环境等。二是,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位于中山翠亨新区,由澳门和中山共同开发,突破“产业园区”模式,由双方合资设立投资公司进行综合示范区开发建设。

香港深圳+惠州,潼湖在开局

广东省内的差距甚至比全国的差距还要大,所以怎么通过大湾区建立区域之间的的发展合作、帮扶策略,至关重要,成功过后可以复制推广。

惠州土地面积,位列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第2位,并且是11个城市中,拥有最佳海岸线的城市、生态资源非常好!惠州2018年GDP位居全广东第四。在一些有识之士眼里,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广深港、珠江西岸,港珠澳以及未来的深中、深珠通道,应该还有一条走廊,就是深圳———惠州———河源。比较而言,深惠河这条走廊,成本相对要低一些,发展后劲要强一些。

惠州及潼湖区位示意图

香港土地面积1106平方公里、深圳1997平方公里,近些年都面临着房价高企、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局。(甚至有人提出,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内租借30公里土地给香港兴建新区,预计可容纳60万港人居住,可缓解住房需求,同时可带动当地经济)。

实际上,近年来香港、深圳不约而同,都提出与土地资源丰富的惠州进行产业、养老、教育等合作的计划,共建飞地,有些在实行,有些还在讨论阶段。

而惠州潼湖是个正在推进的案例!从深圳福田区驱车前往,1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潼湖湿地。潼湖湿地位于惠州市仲恺高新区西部,西邻东莞,北连东江。目前,已经有博深高速和潮莞高速,还有莞惠城轨经过,赣深高铁未来也会经过,高铁和城轨都会在潼湖周边设站,构成深莞惠半小时生活圈。

2018年9月,惠州潼湖科技小镇一期正式开园,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潼湖科技小镇位于仲恺高新区潼湖湿地南侧。目前,开园总面积为21万平方米,已落位27家企业/机构,其中8家上市公司,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多半来自大湾区,多来自香港和深圳)。此外,

科技小镇还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实习基地,培育和留住大湾区人才,因为他们看来,留住了港深人才,就留住了项目,就留住了小镇乃至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根据规划,到2035年惠州潼湖科技小镇建成“广东硅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800亿元。

正在建设中的潼湖小镇

惠州的优势在于,香港北上江西湖北及前往海西,惠州都是首要枢纽。惠州港与香港和记黄埔已有战略合作,吞吐量早已突破亿吨。空港方面,已被定义为广东省“五大干线机场”,高密度轨道路网正在布局。

此前,有观点建议可以考虑升级建设“港惠特别合作区”,发展港惠两地飞地经济。潼湖是合作打造飞地的重要标志,未来除了产业合作外,更深度的制度和优惠互认、人才以及合作区方面的宏观管理才是重中之重。

东莞+普宁,可探索粤东飞地模式

粤东地大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城镇化和工业化潜力大,可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新的天地。

普宁(人口300多万)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东毗汕头市潮南区,南邻惠来县,西南连陆丰市、陆河县,西北接揭西县。享有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是省直管县财政试点城市;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试点城市。

普宁优势产业为纺织服装、医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纺织服装已成为首个千亿产业集群。近年来,在英歌文化节、梅花旅游文化节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普宁“第三产业”。在重点发展壮大“纺织服装、医药大健康”+“生态旅游”三大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云平台、3D打印建筑(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等,培育经济增长点。

普宁区位

在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即将开始,如何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打造普宁“洼地”,是现如今必须考虑的问题。英歌山大健康产业园、纺织印染中心、科技园、中河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东部服装产业集聚区等普宁工业园目前均尚未饱和,发展较为乏力,园区土地“虚位以待”的情况突出。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对普宁来说如何抓住这一个重大战略机遇,让工业园驶入发展快车道,如何“夺得先机”“夺取适合普宁的产业”“如何服务好项目,促进尽快落地”是目前最紧迫的事情。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必须要有更大空间、更高水平的产业平台作支撑。

普宁为东莞市对口帮扶对象,应积极争取将飞地模式落户普宁,全力打造“莞普特别合作区”,积极创新合作模式,由单向帮扶向合作共赢转变,以东莞和普宁共有“林则徐精神文化”为媒介、打通“纺织服装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对接合作,加快其他产业的合作共建,刺激东莞与普宁的优势互补,加快普宁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东莞)产业的延伸区。

普宁城镇化工业发展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