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风物唯数理,洞察浮世必人情——徐光启,明末科学巨匠

中国一向以礼教为先,应用为末。士农工商里,科学家和工匠们仅排在第三位,因此古时候大部分有能力读书的人都不会选择学工,也导致了工匠们知识素养低下,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总结。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缓慢而稳定,称得上科学家的人堪比凤毛麟角,一朝一代,不见得能有几个理工学者。汉有张衡,晋有祖冲之,宋有毕昇,元有郭守敬,而明朝有徐光启。

图为徐光启画像。

严格意义上讲,徐光启至少有一半的荣誉归功于利玛窦。因为利玛窦的传教,徐光启才了解到西方数学、历法、天文方面的知识,在这些方面,徐光启的功勋在于一个译字。他翻译了《几何原本》,第一次提出并定义了点线面、垂直、平行、锐角等词汇;在利玛窦的指导下编著了《简平仪说》等天文著作;还翻译了西方的水利著作《泰西水法》。

徐光启真正的原创著作,使其能流芳百世、辉耀千古的作品,是《农政全书》。

与《齐民要术》等先贤作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不同,徐光启将“富国之本为农,水利为农之本”的农政观念贯穿在整本书里。他史无前例的重视荒政(即荒年的农业政策),分析研究了水旱虫灾的特点,总结提出了大量的救灾措施和防灾手段,还列举了414种荒年充饥的草本野菜,并推广了容易种植的抗灾农产品——甘薯。在书中,徐光启还记录并推广了以西学为根基的垦殖、水利技术,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图为《农政全书》。

徐光启生于1562年,老家上海,如今上海市的徐家汇就是因为他的祖宅而命名的。徐光启并不是一个天才,他在37岁之前屡试不中,连举人都没考上,即便是37岁中举,也有跟主考官有旧的因素在里面。他后来取得的成就,跟西学离不开关系。

图为徐光启少时的私塾龙华寺。

1600年,徐光启去南京教书,顺路去看了一场辩法的集会,主辩双方是大报恩寺的名僧雪浪和葡萄牙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利用其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在辩法中大获全胜,引起了徐光启的兴趣。他在三年后拜利玛窦为师并加入了天主教,从利玛窦那里了解到了西方文明。

图为利玛窦画像。

西方学术注重实验、应用和数据分析,这对一直接受儒家学说教育的徐光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也开阔了徐光启的眼光,改变了其思维方式。他在入教的第二年再次参加科举,一举拿下庶吉士的头衔,进入了翰林院。

此时利玛窦也得到了万历皇帝的赏识,利玛窦与徐光启在这之后紧密合作,先后翻译了多本西方科学经典,除前面提到的几本外,还有《测量法义》、《平浑圆法》等。为数学、天文学在东方的发展立下了功绩。

徐光启在进入翰林院之后的政治生涯中,先后因丁忧、党争和阉党陷害三起三落,每次罢官回乡,他都以研究农业为主业。受西学影响,他极为重视实验和观察,他在家里开辟了试验田,不断试验新的农作物、新的耕种方法,在25年间取得了丰厚的经验,并将其整理为《农政全书》,包含田制、荒政、农具、水利、树艺、蚕桑、牧养等共60卷内容,直到死时都没能完全写完,有十卷是由其弟子根据提纲代笔而成。这本书集华夏五千年农业生产经验于一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徐光启努力帮助利玛窦传教,信徒发展到200多人,让利玛窦感到欢欣鼓舞。利玛窦死后,他又在1616年上书反对查办异教徒的廷议,保护了天主教的第一批种子。

作为一个大臣,徐光启忧心国事,廉洁奉公。明朝在萨尔浒战败后,他主动提出要练兵,“神宗壮之”,但后来又因为明神宗不肯拨给兵饷和军械而未能成功。他努力研发火器、大炮,著有军事著作《徐氏庖言》,提出了冷热兵种协同作战的想法,这个想法通过好友袁可立传递给孙承宗,孙承宗受益匪浅,并以之为思路设计了关宁防线,阻挡了满清军队三十年。

1629年,徐光启奉旨编写《崇祯历书》,于两年后写成。这本书是继元初《授时历》之后,中国的第一本历书。徐光启以西学为基,首次在东方引入地球理念,定义了经度、纬度、星等(通过星星的亮度来划分星星等级)、黄道平面的概念,又融合东西方星图,绘制了第一张全天性星图。此书在明亡后被顺治改为《西洋新法历书》,沿用了二百多年。

因为编书之功,徐光启升任礼部尚书,并成为内阁次辅,然而在首辅温体仁的打压下未能更尽才学,于1633年病逝,追谥文定。

在历史的长河中,刀光剑影会暗淡,鼓角争鸣会远去,忠奸善恶会被统治者玩弄,唯有真正造福百姓的人,才会永远得到百姓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