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名茶吗?又有着什么样的美丽传说?(下)

祁门红茶

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又名祁门种)制作,祁红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传说:在清末,祁门历口有位叫吴志忠的老汉,一天从高山采回百余斤鲜叶,兴冲冲赶回家,将鲜叶倒在地上,岂料全被捂红了。老汉目瞪口呆,想想扔了太可惜,不如做出来再说。然而等他按照绿茶的制法做出茶后,更傻眼了,茶条全是乌色。尽管如此,老汉还是将茶叶挑到了茶庄,开始接连走了几家,茶老板个个都说,“这完全是变质的坏茶叶,不要!”

当老汉挑着茶叶垂头丧气地往家走时,迎面遇上一位外国传教士。教士随口问道:“你挑的是什么东西?"老汉满腹怨气正无处可泄,便没好气地说:“乌龙。”听到这个传教士居然来了兴趣,非要看。老汉无奈只好任其掀袋看茶。

传教士见茶叶色乌条细,异香扑鼻,喜不自禁,拎一片就咀嚼开来,居然味也鲜甜,登时哇哇大叫,“乌龙,好茶,快卖给我。”老汉开了个比平时高几倍的价格,教士竟不还价,痛痛快快地掏钱就将茶叶全部买下,临走还叮嘱老汉说:“你的乌龙,从明天起我全包了。”

老汉绝处逢生,到家后立即告诉家人,全家都乐得合不拢嘴。家人细细回忆了当时做茶的过程,觉得并无特难之处,于是决定从次日开始,就专做这种茶,并要做得比今日的还好。

次日天刚亮,全家人就上山,至中午太阳正当顶,便急忙挑茶回家,待茶叶捂红后,又仿照头天的方法做茶,果然乌龙又出现了。全家人喜出望外,立刻将这好消息告诉了村人。村人赶来一看,果然亮里透褐,褐里显红。有人又抓了一把泡水,茶汤竟也是红艳艳的,便提议道:“既然茶汤是红色的,就叫祁门红茶吧,总比叫乌龙好。"大家均同意,于是跟着仿效,祁红就这样诞生了,美名随之传到国外。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传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

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

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

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

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

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

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传说:在很早以前,都匀地区有一个蛮王,蛮王的儿女众多,其中儿子有九个,女儿有九十个。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蛮王渐渐的老了,其子女们也渐渐长大了。

有一年,老蛮王的病了,感觉自己老了,该退位了,于是就叫来子女们告诉他们如果谁可以治好他的病就让谁管理天下。于是老蛮王的子女们就出去找药了。

老蛮王的九个儿子带回来的九种药,其吃了后病情并没有什么好转,他的九十个女儿却带回了同样的药——茶叶,用茶叶治好了病。

于是老蛮王将天下交给了她们。并问她们茶叶是哪里来的。其女儿们就将茶叶的来源告诉了他。老蛮王就叫她们去弄回茶树树种来种植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老蛮王女儿们就出去找了,一只绿仙雀给了她们茶种,口中说着“毛尖、毛尖”。

老蛮王女儿们就将茶种带回去种植,经过一年形成了一片茶园,老百姓们也可以品饮到此茶了。人们根据地名和绿仙雀的话将其取名为“都匀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