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這部電影有點像檔期仍在上映的《來電狂響》。
評價怎麼樣,全看跟誰比。
單純以國產類型片的角度來說,整體質量不俗,人物精彩,劇情緊湊,故事一波三折,也不乏批判性。
但你若看過韓國原版《老手》,自然又是另一番評價。
《老手》海報
簡而言之,就像你覺得包貝爾這次演反派真的還可以,聲嘶力竭浮誇了點,但那種味道還是出來了。
可你要知道原版這個角色是劉亞仁演的,還能有什麼想法?
生於1986年的劉亞仁,公認的有顏有演技
幸運的是,韓國版《老手》雖是2015年韓國票房冠軍,但電影本身也不算完美。
電影靈感很明顯師承自黃金時期的香港電影。
人物無論過火瘋癲但氣勢十足,劇情大開大合但有笑有淚情緒飽滿。
《大人物》也把這些特質繼承了下來,並做了適合國情的改編。
改編談不上好,但畢竟讓這個故事過了審,在本土語境裡落了地。
這是部嚴重依賴人物的電影,角色光芒遠遠蓋過故事本身。
所以演員選好了,電影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大人物》選角,還是花了功夫用了心思的。
王千源對位黃政民,王迅對位柳海真,王硯輝對外吳達洙(此君已涼涼),都是非常匹配的,從演技看完全不輸陣。
王千源是全片的定海神針,他立住了,整部電影也就立住了。
以孫悟空暗喻人物也是挺有想法的創新,人物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正義感、爆脾氣加好身手的搭配,真有幾分猴王的意思。
王千源的戲路亦正亦邪,氣質形象跟劇中人物高度貼合。表演層次很豐富,演繹這種帶點脾氣又一根筋的角色卻能不失刻板。
很多戲都可以反覆品味。比如初會趙泰時,遭遇無禮挑釁,拼命壓抑怒火,面帶笑容又咬牙切齒的狠勁,細節滿滿,值得反覆欣賞。
包貝爾跟自己比也算有進步,整個人物在電影中還是成立的,情緒也夠了。
但“變態”得比較表面,關鍵是顏值和氣質也跟不上,像街頭混混多過富二代。
還要跟原版一樣設置海歸背景,那一口英文,真的太可怕了。導演故意埋汰他麼?
其實比起包貝爾,兩邊真正的差距反映在一個不起眼的點——小演員上。
有心的觀眾可以留意一下兩版小孩的表演,特別是修理工(卡車司機)的孩子。
差距太大了。
韓國出小演員演技妖簡直“自古以來”,但國內版導演顯然沒好好調教,非常無神。
這鍋應該是導演的,壓根沒重視這個戲份不多但又很關鍵的角色。不重視小演員和群眾演員是多數國語電影的通病。
又比如電影的環境明顯設置在華南,卻非常突兀地搞了一個滿口京片子的地頭蛇,以及一個大舌頭的東北大哥。
這算幽默感呢還是地圖炮呢?
大集團的安保沒有西裝領帶,全部黑西裝白體恤小平頭,整得跟收賬公司一樣,就差大金鍊子和手串了。
原版還有很多配角們虛化焦外的細節表演,給電影增添了不少生趣。
《大人物》基本都省略了。
也都是無傷大雅的問題,但這裡差一點,那裡差一點,堆積起來,就比原版差了不少。
動作場面原本應該是我們的主場,卻也在與原作的對比中失了下風。
我們在《老手》中看到早期成龍電影的影子,卻又看見《大人物》裡的韓式風格,比如把身體整個扔出去的那種韓式飛踢。
現在國內很多現代動作戲裡都出現了韓國動作團隊,日本有谷垣建治(“浪客劍心”真人版),印尼的伊科烏艾斯(“突襲”系列),泰國的託尼賈和他的後輩們(“盜佛線”系列),以及成就了“諜影重重”系列的菲律賓格鬥術,他們都曾從香港電影和武術中汲取過營養,如今也都形成了獨特的影響力。
幾十年了,成龍與甄子丹還在前臺拼,張晉仍未有自己的風格,吳樾還在等出頭的機會,吳京早跑去另一個極端。
希望中美合拍能有新的突破。
幽默感依然保持得很好,也頗有幾個感人之處。
原作中的高光場面都一一再現,主角太太的“看到包和錢我差點動心了”,一直剋制的局長“居然敢動警察”……都是非常提氣的點。
整個故事講得有頭有尾,節奏上倒更比原作輕盈緊湊了幾分。
“大人物”有自己的國情特色,強拆、學區房、警民聯歡,倒也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和代入。
電影在原版基礎上做了很多減法,說抽空了一條敘事線也不為過。
因為現實題材的緣故,審查方面肯定要考慮更多,所以來自體制的邪惡力量基本消失了。
原作中有瀆職不作為的警察(韓國),有被收買的高官(韓國)與為虎作倀的檢察官(韓國),有官商勾結對警察辦案的壓迫和干擾(中國肯定沒有)。
電影后期的壓力主要就來自於體制內部,所以主角才不能名正言順查案。
而這些矛盾在《大人物》裡幾乎不存在了,至少是模稜兩可的。好像孫大聖被隔絕於案件之外的邏輯居然是分管和權責問題。
警察更不能遮住攝像頭隨便揍人了。氣急了,最多踩一下腳。
既然沒壞人,最後偏偏又要畫蛇添足來打什麼“大老虎”,也是此地無銀。
作為被財閥控制的國家,韓國拍攝《老手》有非常強的針對和影射。
被檢察官調查的“三星”太子李在鎔
劉亞仁這種乖張暴虐的富二代有誇張但不算臆造,經常能在新聞裡看到這些財團少爺千金們的跋扈行為。
因“堅果門”事件而被調查的大韓航空會長千金趙顯娥
不僅有為富不仁的冷血資本家,有官商勾結沆瀣一氣,也有民眾的圍觀和冷漠,是對整個病態社會發出的叩問。
但國產版再這麼暴打有錢人就很無奈了。
很多問題在“大”人物的環境裡是無法被敘述的,所以最後只能向娛樂化傾斜,電影轉變為一個英雄打敗了有權有勢的壞人們的故事。
天上掉下個大英雄,於是一切問題解決了。
而那個壞人,基本無法再給定義出更多的社會背景,只能是一個空洞的,神經質的,莫名其妙的,犯了罪的,等著被收拾的人。
每個角色都要嗓音宏亮地喊幾句主旋律口號,最後還要來一版打黑除惡宣傳字幕,這跟電影也不怎麼挨著啊?
既然如此,打誰不是打,又何必奢求一個劉亞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