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之后,又一个傻导演赌上了自己


“怎么还有我这么傻的导演?”

这个自称“傻”的导演叫郑君奇,毕业中央戏剧学院,80后的他已经在电影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虽一直默默无闻,但却和很多没有知名度的7080后电影人一样,一步一步走过,一年一年眼巴巴地看到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从2002年中国开始实行院线制时的年票房不足10亿,攀升到了2018年的超过600亿。

市场的蓬勃发展,各路资本的涌入,给他拍摄电影创造了机会,于是,原本是演员的他成为了制片人,更是从制片人成为了一名导演;然而,他很快发现,当导演的门槛变低以后,导致了市场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名有资源的跨界制造了无数的烂片,没名没资源的拍得烂片更多。

“我从来不反对任何人当导演,但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当导演,特别是那些有名有资源的跨界明星,他们在糟蹋电影的同时,也糟蹋了导演这个职业,他们投一把机骗一回钱拍拍屁股走人了,这种人就是中国电影的罪人,他们和街上的那种小混混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于是,电影行业的洗牌一触即发,在大浪淘沙中,很多人被淘汰出局,很多投机资本也迅疾撤离;但,他和真正热爱电影的人还在坚持,还在折腾,还在努力,还在挖掘市场。

“我就是干这个的,甭管市场是好是坏,都不会改行做别的,就拿电影死磕。”

在郑君奇看来,绝大多数70末80初的导演处境都比较尴尬。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赛道上,他们一方面要和80末90初的新锐导演进行马拉松式的赛跑,又要与资深的有资源的有资本助力的60后大导演同台竞争,于是,上有老下有小、功不成名不就的他们,成为了这个市场当中最为尴尬的一个群体。


“所以,做电影很难,但需要有人坚持,坚持说出来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但背后的辛酸和眼泪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感同身受。坚持的过程其实就是煎熬,有的人熬不下去了,要么改行,要么自杀,那个88年的导演不就自杀了吗?虽然我并不赞同他的选择,但我特别理解他的无奈。不管怎么难,我总是要想办法在这个市场中活下去的。只有活下去,才意味着一切。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人的选择不同,结果也就变得不一样。

他和像他一样热爱电影的电影人,依旧选择了在电影行业里坚守和努力;于是,他在电影《似水流年》中把镜头对准了和他年龄差不多的7080后这一代人中的“小人物”,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对于梦想的坚持,继而把“致平凡而不平庸的你”提炼成了电影与现实相结合相统一的主题表达。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但未必是平庸的,我们没有名没有资源,也没有资本关注,但我们也有理想也有追求,虽然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极其苍白,但,一个人连点理想和追求都没有,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理想与追求,无论经历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对于他来说,都不曾动摇他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的信心。


谈投资的过程很辛苦,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被多少人拒绝过了,而且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不靠谱的人,最终能够合作的,都是闯五关斩六将之后碰到的缘分,“有些东西说出就显得特别矫情,但融资的过程确实能让导演,特别是像我这种没有名的导演脱一层皮,但那又怎样?这就是你必须要经历的,很多青年导演的遭遇比我还要不幸,谁让你要干这一行呢?”

投资介入以后,要求导演领投,因为公司资金紧张,他就把老家的茶园做了抵押,筹措了资金投入到电影当中;有类似经历的导演,显然不是他一个,吴京也是如此。很多人都知道《战狼2》的票房神话,但并不知道因为《狼牙》的票房失利,吴京在筹备《战狼》的时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别是《战狼》又是一部军事题材的主旋律动作电影,当时并没有资本和投资人看好这部电影,吴京只好自己出钱,并把自己的房子做了抵押,这才有了后来的《战狼》以及创造影史票房神话的《战狼2》。

相对于融资的艰难,拍摄过程中的辛苦和辛酸就根本算不得什么了。不过,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电影制作完成以后,就获得了地方的扶持资金。

对于小成本电影而言,地方的扶持是一个很重要的回收渠道,“本来,这是电影的一种收入,可以见好就收,但是,做完了几场点映场以后,电影的口碑非常不错,大家愿意再赌一把,愿意把这部分收入拿出来宣发,加大宣发的力度,拉长宣发的战线,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样一部有诚意有口碑的文艺电影。”

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了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点映,一直做到电影全国上映;他不想让自己多年的努力热热闹闹地上映,冷冷清清地下档,他想为电影做更多努力与尝试。

“天天跑各种地方,不停地点映,不停地求爷爷告奶奶地求人包场,一场下来也没有多少票房,撑死就几千块钱,我图什么啊?还不是想让更多人能看到这部电影?想等电影公映的时候,院线和影院能给电影打开一扇小窗,让电影有机会走进影院,接受观众的检阅,而不是当它还在襁褓的时候,就被宣告死亡。这不应该是艺术电影的宿命,也不应该是7080后的宿命。”

无论结果怎样,郑君奇和他的团队都选择了坚持,为了电影他愿意去赌,宁可傻着死,也不跪着生;就像曾经的吴京,包括《二十二》的导演郭柯也是这样,他们都在最艰难的时刻赌上了自己,这背后的辛酸恐怕只有当事人最能体会,幸运的是他们都坚持了下来,而且结果也美好得出乎意料。

作者:鸿水 (媒体人、电影人,电影日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