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熊孩子被荒岛干倒了

像我们之前说的,[一出好戏],是天下第四好。

它有极大的格局眼界,但不够坚决。

黄渤在关键时刻,往后退了一步,让[一出好戏]这出反乌托邦故事,有了喜剧元素,也有了爱情救赎。

这是属于俗世的黄渤,他追求天下第四,电影也充满他的圆融,妥协,和宽容。

如果[一出好戏]一黑到底,就应当像它的前辈,[蝇王](1963年版),诺贝尔奖得主威廉·戈尔丁原著改编电影。

[蝇王]所有的,是知识分子的清冷狠辣。它不怕任何人绝望,因为它坚定相信,相比它其中描绘的,人间只会更严酷。

它是一群孩子流落荒岛,由文明堕入野蛮邪恶的故事。

电影1964年在英国上映时,干脆被评了X级,这个评级在当时即“十八禁”。

可小演员们因为这个评级,没有一个能进影院看自己演的片。

后来再出DVD,却都定了PG

照我说,还应该定成十八禁。虽暴力血腥程度很小儿科,但它对恶的描绘,却足以对心灵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可怕的是,[蝇王]中的恶,往往以天真的面目出现。

可怕的是,[蝇王]中的恶,一点一滴积累,本来只是沾了点泥点子,每多一点污浊,好像都没什么,恍然间却已经满手鲜血。

Lord of the Flies

蝇王

1963

解毒指数:9/10

导演:彼得·布鲁克

类型:

主演:詹姆斯·奥布里 / 汤姆·柴平 / 休·爱德华兹 / 罗杰·艾尔文

01 长袍到裸身

穿着黑色披风的唱诗班孩子们,沿着海岸齐齐整整,口里还唱着赞美诗。

让人觉得这不是荒岛,只是一群可爱孩子来度假了

他们唱的是“祝福我们的主”。

他们穿得像虔诚的教徒。

这身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衣服,又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在英国,有唱诗班的,往往是优秀的私立学校。

而在这学校中,唱诗班的孩子,又和其他学生是分开住宿的。他们因为付出劳动,还能得到奖学金。

在[蝇王]中,黑长袍们一出场,就有一阵完全不同的气场呼啸而过。

傲慢很明显,但又因为孩童的面目,只限于顽劣的程度。

可开会决议后,领头的杰克,做了一个极端的决定:

从唱诗班男孩——文明的天之骄子,变成猎人——野蛮食物链的顶端。

这之后便是让所有人脱掉那身衣服

那衣服代表的秩序,在这个荒岛上不堪一击。别的孩子问,你们这是什么怪衣服?

那时候,唱诗班男孩还不服,没好气地反驳:这是我们的制服!

依然带着对文明的骄傲,只是猎人这个听起来新奇的身份,很有吸引力。

开始只是有趣,但衣服脱了,就穿不回去了。

这群本来最严守清规戒律,最应该纤尘不染的虔诚孩子,在尝到了肉腥味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磨尖了木棍

他们在脸上抹上颜色

他们动作神态里的张狂戾气,与海边那些踏浪而来的孩子,已经完全两个世界。

虽然,只是脱了衣服,换了装备。

原来,人性只是裹在动物性之外的一件长袍,裹得越紧,被划破后的释放,就越丑陋。

02 砍树到杀人

野性太有吸引力了,一尝到血味,就回不去了。

杰克说是要当猎人。但在第一次遇见野猪时,他手中的刀,悬在猪脖子旁好久。

下不去手

身边只有两个孩子,可他还是一脸懊恼,觉得面子挂不住。

看见西蒙对树好奇,就一刀砍过去

我也是可以狠的,我也是能毁灭的。

只是一次小孩子不服输吧?可是那股戾气,即使没见血,也已经划在血肉边缘。

在猪颈旁犹疑的那只手,不会再自控了。

杀戮,从野猪始

那一下一下深深插入,不仅仅是为饱腹,而是一种孩子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杀戮欲望。“杀杀杀”,抒发着原始快感。

肉的味道太好了

亲手杀戮,亲手点火,亲手把烤猪大卸八块,对这群孩子来说,说不定味道比肉还好。

事到如今,好像也只是杀了几头猪而已。可人心已经开始荡漾了。

看!是怪兽!

只要这么一句话。杀怪兽,比杀猪还具有合理性。没有人去分辨,那是不是真的怪兽。

乱棍之中,一个同类就逝去了

而后,杀人甚至无需借口。

猪和人不是同类,“怪兽”是人的敌人,可就是面对同伴,只因为“猪仔”和他们不是一条心,就可以一块巨石滚下去,要了他的命。

“异类”的概念,越来越残酷

人性中排除异己的劣根性,比动物性还要野蛮。

03 人到猪

而最动摇人心的,是口口相传的那只怪兽。

因为有怪兽,遵守文明秩序,便成了一件拿生命开玩笑的迂腐事情。

而武力成了王。

可是,根本没有怪兽,它只在人们口中,或心里。

只有一具飞行员的尸体

因为装扮奇怪,因为孩子们太慌乱,把他认成了怪兽。

什么怪兽啊,不过是还没有生根发芽的邪恶,有了借口,便长成了人心里的怪兽。

蝇王这个名字,译自希伯来文的Beelzebub,是《圣经》中的恶魔

影片中的蝇王,是那只献祭给怪兽的猪头。

在高温下,腐臭的猪头招惹了无比多的苍蝇

我忍不住想起那具飞行员的尸体。

说是人,说是高等生物,腐臭后,还不是一只招惹苍蝇的蝇王?

要从人变成蝇王,真那么难吗?

只是

脱了件衣服,因为压抑被释放,乍看像小孩子心性。

只是因为下不去手杀生,怕同伴认为自己懦弱,乍看像小孩子不服输。

只是为了饱腹,让求救的火种熄灭了,双方起了争执,乍看像小孩子打闹。

恶是一种怎样天真的假象,才会在人们浑然不觉之际,霸占了这座岛。

但那些细枝末节,又何止是细枝末节呢。

火种,是他们与文明世界最后的联系。

可带来火种的猪仔死了。

谁拿着谁说话的海螺,是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秩序——“我们可是英国人!”

可没有海螺了,也没有人在乎海螺了。

“恶之出于人,犹如蜜之出于蜂!”原作者戈尔丁这么说。

恶已经成了人自然而然的分泌物。

与[一出好戏]相比,[蝇王]这么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