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构做空拼多多,结果空客爆了仓

国际知名做空机构Blue Orca今日凌晨发布一篇幅42页的报告,指拼多多夸大营收和商品交易总额(GMV),并低估其隐藏的人力成本及亏损额。

Blue Orca给予拼多多7.1美元的目标价,意味着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跌去约59%。

这份报告指出了5大疑点。

1 拼多多少报了收入和亏损

Blue Orca查了国家工商总局申报,发现和招股书不符,比实际亏损额4亿多了两亿元。

2 拼多多少算了员工人数和人员成本

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拼多多表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总共有1159名员工。

但是,Wayback Machine(类似百度快照的网页回溯工具)表明,在拼多多的网站上,拼多多声称它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份拥有5000多名员工。

员工数不同运营成本就会大幅增加。实际拼多多运营成本应该比招股书披露的搞出3亿元。

3 拼多多隐瞒了关联方

2009年,拼多多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黄峥创立了一家电子商务服务公司,东莞乐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从未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提及乐其。

然而,有证据表明乐其和拼多多之间在整个跟踪记录期间以及截至2018年10月之间仍在继续进行交易。

乐其在其自己的网站上广告宣传它在为拼多多进行2017年校园招聘。

空客怀疑,乐其为拼多多承担了不少营销费用,而这部分没有在招股书里披露。

4 拼多多夸大了总销售额

无论好坏,电子商务企业不仅重视收入和盈利能力,还重视人气指标,主要是总销售额(GMV)。

空客认为,多个数据点表明拼多多报告的GMV显著夸大,可能是为了使其业务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4.1 拼多多的双重应变架构促进了GMV的渗透

电子商务公司惯例把总销售额GMV定义为所有未售出物品和未结算订单。

但拼多多没有购物车功能。一旦购买,就会开团。开团后如果人数不足最后购买取消,这部分依旧被计入了拼多多的GMV。

空客Blue Orca认为拼多多报告的GMV包括数十亿的订单是开团购买失败的金额。

4.2 披露的付款处理成本意味着GMV比报告的少43%

拼多多在其网站上声明其不收取交易佣金,但承认其代表第三方支付处理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收取0.6%的交易费。

如果以使用拼多多披露的交易费用作为输入,计算出拼多多的实际GMV在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为人民币1170亿元,比拼多多在这五个季度中报告的人民币2070亿元GMV少43%。

4.3 披露的佣金收入意味着GMV比报告的少34%

拼多多还披露了支付处理费用的收入,公司声称该收入是销售商品价值的0.6%。

在截至2018年6月的18个月中,拼多多报告的人民币11亿元的佣金收入意味着拼多多的实际GMV(包括回报)在此期间仅为人民币1910亿元,比向美国投资者报告的少34%。在Blue Orca看来,这是另一个数据点,表明拼多多夸大了GMV来炒作他们的业绩。

4.4 应付商户和现金周期意味着GMV比报告少47%

商家现金周期是从客户支付订单到商家从销售中获得现金的那一段时间。

如果拼多多报告的客户支付直到商家收到现金的的平均时间应为10天。

但实际上,很多商家报告说这个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至少为18.5天(从付款到发货,到收货,再从商家的拼多多帐户中提取现金)。由于实际现金周期实际上比拼多多报告数据所暗示的要长得多,空客Blue Orac认为这种差异的最可能解释是拼多多的实际GMV远低于报告的数据。

5 对会计规则的激进态度

拼多多明确告诉商家它不收取任何佣金,仅代表第三方支付服务(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收取交易费(0.6%)。

事实上,拼多多报告的交易费收入为人民币5.31亿元,但2017年的交易手续费为人民币5.41亿元,表明该佣金收入几乎为零增长。

我们认为现行的GAAP会计规则禁止公司承认代表第三方收取的收入。这些是传递收入,应以净额而非总额报告。这很重要,因为它证明了拼多多对会计规则的激进态度。它也很重要,因为像拼多多这样的公司的股价与其收入总额成正相关。即使是传递收入,拼多多也可以通过记录更高的收入来炒高其股价。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发布之后,拼多多美股股价小幅跳水,随即开展绝地拉升。截止北京时间15日凌晨1:00时,拼多多股价涨幅10.85%至19.01美元/股。

目测做空的空客已爆仓。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end-

我是招股书,

搜索小程序:招股书

上市进度,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