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本科年薪最低5万”:就该把人才当妹撩

文 | 佘宗明

武汉上头条了,因为为留住人才放了大招——推出了全国首个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本科5万,硕士6万,博士8万。

说起武汉,就跟它那“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那样,武汉在国内城市中一直是个尴尬的存在:虽然面积广、水域多、发展快、体量大、高校密集、美女广布,可除了521路公交、左手端面右手拿筷咯吱窝夹着书的吃热干面姿势等都市传说,还有其夏天热成热狗冬天冻成冰棍的气候、拥堵的交通外,它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呃,用官方文件常见话术就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武汉之“尬”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因工资低而留不住人才。在知乎上,“武汉为什么留不住人才”跟帖者众。武汉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人数在全国城市中稳居前几位,但留在当地的比例却偏低。

人才外流跟工资水平偏低不无关系:今年2月,应届生求职网发布武汉企业大学生用工需求调查报告,受访企业给予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在3000-3500元之间,给2500-3500元的企业占到一半以上。而据专业机构调查,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13个“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等)的平均月收入为4217元。跟GDP体量差不多的成都相比,在汉大学生平均工资都低一截。

或许也正是看到这点,武汉市政府在留人揽才上也是拼了:大学生留武汉凭毕业证落户、买房租房“打8折”、本科毕业生最低工资5万……这只是武汉发布的留汉大学生“升级版”新政的一部分。

今年以来,武汉堪称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动作最大的城市:1月,提出实施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3月,宣布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个人名义缴存公积金;4月,全面放开大学生落户门槛,设立人才安居房建设基金,每年提供1万个以上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6月,出台9项贴心政策措施,涵盖安居落户、促进就业、支持创业各领域。10月份,新政升级加码。

收入、落户、住房,个个击中大学生痛点。在留住人才方面,武汉市政府纵然做不到360°无死角地贴心,那用心程度也不逊于电商客服那一口一个“亲”。

难怪有武汉本埠媒体称,“武汉用最大诚意留住有梦想年轻人”。讲真,如果这都不算“真诚”,这都没法让一堆大学生“以身相许”,那真要验了那句“自古深情留不住”了。幸亏深情还是能留住人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大学毕业生在汉落户比去年同期增长311%。说明干货式惠政还是能换来用脚投票的。

之于因家离武汉近、在武汉上了6年学、迄今绝大多数亲友都在武汉1小时车程圈,而对武汉有着特殊感情的我来说,看到这消息真挺欣慰。我硕士毕业前和工作后,武汉媒体向我伸出橄榄枝、许以职位和不错待遇的有几家,但我还是割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知道武汉大学生薪酬的成长性天花板较低。

而今,武汉在第二次人口红利到来之际,接连发力,试图抓住错失已久的人才红利,也算是为在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中处在非头部位置的自己先下一城。而着眼收入和住房等问题,更是明确意识到薪酬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牵引力:“重视人才”,打一百次口炮不如动一次真格。但愿其组合拳的实际效果不会是“然并卵”。

本质上,留人才如“撩妹”,留人先留心,留心的关键在甜言蜜语,更在实际行动。光有花式开撩的实际行动还不够,还得撩到点上:满足她们的边角需求,不如击中要害、抓住痛点。就这点看,武汉有关方面算是“撩功见长”。

“撩妹”能撩是好事,但解锁撩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很重要。正确的撩具体是什么姿势,没有标准答案,但必定是注意分寸、避免过犹不及的。武汉将留住人才跟户籍改革等结合,无异于祭出了“召唤集体打Call”的杀器,挺好。但“本科最低年薪5万”的指导性标准,却是个鸡肋,尽管这标准不算高,可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就像撩妹用错了法子非但会虐狗、还会误伤旁人那样,留人才也是。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虽只是“指导”,但没准也是bug:若指导变成单纯“倡导”,没太大实际效用;若指导变成强制督导,又会带来负面作用——对很多处于上升期的在汉小企业来说,用人成本难免增加,若无政府承诺减税分担部分负担,结果很可能是用不起人才;而很多在汉大学生也可能选择面变窄,失业率抬升。

也许有关方面也觉得委屈:我也知道要尊重市场,也懂吸引人才关键得靠产业转型,可转型不是分分钟的事,最低年薪标准也只是“指导”。饶是如此,搞行政指导也该是排在市场化手段之后的次选。就吸引人才来说,利用税费杠杆的调节作用,对招大学生的小微企业适当社保补贴,或者将吸纳大学生就业情况跟企业融资挂钩,比直接“指导”最低年薪靠谱。

都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但梧桐也不能栽“歪了楼”。武汉撩力Max的人才招揽攻略颇显诚意,很多做法也对路子,但最低年薪标准却如“白璧之瑕”,不如改进撩法。

要知道,撩妹时,妹子可能会在意你会不会撩,但所有吃瓜的路人都会将你“怎么撩”收于眼底,你哪撩得不对劲,也注定成为围观者臧否评判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