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搞好校本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二期课程结构改革中提出的构建三种功能性课程的内容之一,是学校课程建设中最为活泼,最具有自主性的内容。

它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根据《上海市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我们要依托学校的地理优势、学校的师资优势及整体发展规划,努力挖掘特色校本课程,在拓展型课程的设置上力求综合性、选择性,既有单学科知识扩展,又有跨学科知识结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必修学科内容衔接紧密,与科学知识、能力、态度加强联系,并呈现出纵向加深、横向拓宽,纵横补缺矫正的分层次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兼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我校是一所地处XX最东部的农村初级中学,创办于 xxxx年。学校现有教职工xx人,教学班xx个,学生xxx人。是一所在xx东部较有规模和影响的学校。特别是"鸟文化—湿地保护"教育、"理解教育"的课题研究,曾多次获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奖励和表扬。在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辅导学生竞赛等方面成绩显著。xxxx年8月,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xx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制定了"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通过努力,要把我校建成xx一流,上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先进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和持续终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整体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通过上海市加强初中工程建设,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已经达到市颁标准,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学校不仅有一批业务精,理念新,责任心强的县校级骨干教师,而且还拥有一支富有朝气、勇有创新的青年教师队伍,无论是教师的职业意识、科研意识,还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都呈现上升态势。学校毗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xx东滩湿地,处在xxx越江通道登陆所在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水土洁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多样,是xx生态岛未来的门户地区之一,是全国沿海大通道的生态窗口展示地区,也是xxx交通通达性最高的地区之一。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候鸟保护区、全国最大的中华绒螯蟹的天然种苗基地和扣蟹养殖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瀛东村的农家游等,都是鲜活、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同时,农村学生勤奋朴实、好学上进,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家长对子女教育日益重视,能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这些都为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农村学校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的整体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办学的整体水平以及社区教育资源与城镇学校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初职教师和低学历教师比例过大,部分中老年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比较陈旧,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学生基础差,个性特长缺乏培养;部分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资源匮乏;社区组织不健全,对学校教育支持不力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精心做好校本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落实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期课改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能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选择有一定意义的学习内容,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萌发某方面的兴趣爱好。

2.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学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并能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

4.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有选择地学习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浅显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参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5.培养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工作激情,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加大课程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原有的校本教材,争取早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具体的、有层次的拓展型课程教材。

(二)年级目标

根据农村边远地区学生的特点,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学生培养上,实施分年级、分层次开发课程,即将整个课程的过程放长,使目标的实现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预备年级

能尝试了解自己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学习领域中感兴趣的内容,有选择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浅显的现象和规律,初步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萌发对某方面的兴趣爱好。

2.初一年级

能具有初步的选择意识,并根据自己的爱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观察和思考、探究和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初二年级

能具有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热爱生活,关心周围的人、事、物;热爱学习,积极参加各项健康的活动;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责任心。

4.初三年级

能具有团结协作、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感受生活中的美和快乐,学会交往、合作,热爱生活,适应社会。培养关注社会、他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三维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家乡、学校、家庭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实践,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

二、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他们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熟悉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够把这些信息反映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适切性的课程,在开发的内容上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实施。

2.创造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探索、创造的教育改革过程。要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依据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提出校本课程的总体构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显示其成效与活力。

3.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民主参与、开放性决策的过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参与者不只限于学校内,还可以和校外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合作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和吸收一部分学生参与,充分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界线,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

4.多样性原则

拓展型课程开发,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与评价,必须自始至终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凸显拓展型课程开发的个性化特征。该原则包括三个方面:指向学校、指向社区、指向学生。

5.综合性原则

校本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三、课程结构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改革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由学校自主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贴近时代、社会与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和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我校拓展型课程结构分为:限定性拓展型课程和自主性拓展型课程两类。其中,限定性拓展型课程包括: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三种;自主性拓展型课程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才艺技能三种。

四、课程内容(略)

五、教学原则

在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领导科学管理,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具体应体现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目标。学习上,学生可自由选择方法、内容等,体现其个性特点;方式上,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等;评价上,要突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式,要充分体现形式的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和广泛性、过程性。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

2.自愿性原则

学生自愿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能激发内在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特点,自由选择某一课程,自由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挥其特长。

3.合作性原则

自主能力不等于以自我为中心。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在展现个性特长的同时,学会与同学间的愉快合作,体现集体智慧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发展性原则

拓展型课程教学,应关注社会,体现时代性、实效性;应重视学生的内在潜力和持续发展,通过自主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

六、组织实施

1.网上发布课程菜单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校园网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布不同层次的课程菜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课程菜单发布要求一般需写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目录)、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评价方式和上课教师名单等。

2.学生上网选择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网上进行点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然后通过教务处进行汇总。由于目前开发的课程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求学生最多选择三门,并按需要的顺序排列。

3.统一安排落实课程

(1)"共性"课程整班上课。

对选择学生比较多的课程采取以原班级为单位整班上课,如:学科竞赛辅导类的知识拓展型课程,原则上每周安排一课时。

(2)"个性"课程走班上课。

对学生选择比较分散的"个性"课程采取走班上课,如:健美操、中国象棋、刺绣缝纫、中国国画、网页制作课程等,目前我们计划在六、七年级进行试点,时间定在每星期五下午第四节课。

(3)"专题"课程自主学习。

学校提供的课程是有限的,学生有着广泛的学习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专题,利用丰富的网络和图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具体做法是:学校每星期安排一节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专题,可以以个人或者学习小组的形式到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电脑房进行自主学习,并安排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工作。

(4)对选择学生数不到10人的课程,原则上学校不予开设。

4.课程督促检查指导

教导处做好监控、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拓展型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每学年的第一周进行"拓展型课程开题会",然后发放"课程选择意向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2)学校教科室、教导处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确定班额、任课教师,安排上课的时间地点。

(3)每位参与拓展型课程研究的教师一学期至少听六节课,并作好听课、评课记录。

(4)学科组长要组织好小组成员认真完成"拓展型课程研究手册"及学校布置的有关校本课程的各项任务。

(5)学校每学年组织开展一至二次有一定规模的拓展型课程公开活动,每位老师在一学年中至少上二节拓展型课程观摩研讨课。

七、学习评价

(一)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xx中学拓展型课程教师评价表(试行)

(二)学生评价

1.拓展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出勤率)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4.形式上可采用表格、问卷、评语、档案袋等方式,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点评一起进行,每学期期末要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xx中学拓展型课程学生评价表(试行)

八、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到有组织、落实人员、按程序实施,并有制度、设备与经费的保证。

1.管理网络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成立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具体负责的拓展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员包括:教导处主任、发展室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主要职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2)学校发展研究室

主要职责: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制定《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的各项制度。协调校内各处(室)以及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各项工作。

(3)学校教导(务)处

主要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4)教研组(年级组)

教研组或年级组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和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管理内容

(1)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教学质量、监控、测评工作;

(2)学生的课程选择、参与课程的人数及课后反馈意见;

(3)教学的常规要求检查、听课、评课等活动正常开展;

(4)学业成绩考核形式、学分登记;

(5)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的合理配置;

(6)课程开发专项基金的落实、使用。

3.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的正常实施,学校制订以下制度:

(1)校本课程开发条例(试行)

(2)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试行)

(3)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条例(试行)

(4)学校教学研究制度(试行)

(5)校内课程评价制度(试行)

本文章均由头条号作者【东滩文化】原创。【东滩文化】热诚期待您的关注鼓励,您的关注鼓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